市人大|市政协 政务微信|政务微博|政务邮箱|APP|ENGLISH|繁体中文|无障碍浏览
北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7日  来源: 字体:  

  序    言

  从2011年至2015年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北镇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跻身全省中等县域行列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北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实现北镇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本《纲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组织编制。规划内容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确定了北镇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战略部署和保障措施。

  本《纲要》是北镇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北镇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五年,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市情出发,科学谋划发展思路,一心一意求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社会进步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国民经济实力明显提升。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比2005年增加55.3亿元,年均递增17%;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0﹕26﹕34调整到 35.2﹕26.4﹕38.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37亿元,比2005年增加4.4亿元,年均递增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实现197.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61.8亿元,增长48.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35亿元,比2005年增加20.4亿元,年均递增19.1%;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实现7326万美元,比“十五”期间增加5999万美元,增长451.2%;域外引资额累计实现77.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60.5亿元,增长360%;出口创汇累计实现3503万美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311万美元,增长59.8%;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5亿元和 67亿元,年均分别递增17.3和27.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300元,比2005年增加4074元,年均递增15%。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预计2010年,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108户,比2005年增加53户,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32亿元,是2005年 8.7倍,年均增长54.4 %。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70.8亿元,新上、扩改项目600个,其中固投超千万元项目240个,超500万元项目180个。引进和新上了恒亚曲轴、中驰电子、长山机械、永春米业、金海纸业10万吨高强瓦楞原纸、天晟重工、五峰稻壳发电、挂车配件、佳信石墨、明基科技电缆生产、风力发电、10万吨绿色杂粮深加工等为代表的投资超亿元项目。工业炉、农产品深加工、石油化工、通用设备及零部件制造等支柱产业格局业已形成。

  园区建设快速发展。构筑了以沟帮子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工业园区为骨干,以乡镇小区为补充的工业发展格局。沟帮子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以上,基本完成了“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及绿化美化工程,项目入驻条件达到了即来即落水平。主导产业增势迅猛,天晟重工等33家企业落户工业炉产业基地,为2015年创造百亿元产值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广宁绿色产品深加工园区与城市南扩和旅游发展相协调,与阜盘高速公路出口相衔接,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区域优势,整合土地资源,打破行政区划,完成了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些重点项目已经入驻。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各具规模。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引资 66.3 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 5736 万美元,新建成工业、服务、建筑企业 260 户。沟帮子经济开发区累计利用外资 525 万美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最具潜力地区。通过招商引资,对全市的资源开发、闲置资产盘活、城镇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预计2010年,农业总产值实现62.1亿元 ,增加值实现31.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35.9%和23.3%。粮食播种面积101万亩,复种指数为115%,总产量达到 50万吨,比“十五”末期增长43 %。蔬菜占地面积 58万亩,总产量达到 220万吨,比“十五”末期增加17.04万亩和83万吨。水果种植面积 40万亩,总产量达到40万吨,比“十五”末期增加2万亩和15万吨。五年来,共完成设施农业小区3543个,标准化养殖小区185个,猪、禽、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 170万头、5000万只、9.5万头 、17万只,分别比“十五”末期增加 5万头、600万只、2.5万头、10万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48个。投资3.9亿元的辽宁佳和10万吨杂粮精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五峰米业上市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投资7000万元的尹家熏鸡扩建项目竣工投产。米糠油、果汁、葡萄酒等近2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正在兴起,乡巴佬鸡蛋、稻谷加工、食品公司扩建等项目进一步延长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蔬菜产业形成了以高山子、柳家为主的5万亩核心区,以中安、青堆子、赵屯等乡镇为主的35万亩先导区,以广宁、廖屯、正安、闾阳等乡镇为主的15万亩辐射区的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

  旅游牵动服务业超常发展。预计2010年,旅游直接收入达到 1.5 亿元,总收入实现 20亿元,游人总数达到 350万人次,年均分别递增了19.7 %、24.6 %和 16.7 %。累计投资 3.15 亿元,完成了龙潭宫、滴水洞、二力采摘园新建和观音阁、青岩寺、森林公园等老景区扩建重点工程271项,发展旅行社5家,庭院旅游 120 户。明确了“祈福圣地、医巫闾山、中华北镇”的旅游形象定位,旅游业跨入辽宁省旅游先进县行列。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6亿元,比2005年增加20.5亿元,年均递增21%;全口径税收实现2.2亿元,年均递增32.3 %;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70%。商贸服务业取得重大突破,沟帮子温州商城和建材市场扩建项目投资均超过亿元,大河商城、名轩酒店、春天生态园、庞家餐饮、大朝阳山城酒店等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蔬菜、鲜蛋、饲料、水果、畜禽、资材、粮食等专业批发市场购销兴旺,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北百大楼、沟帮子商业城、供销商厦、老爷庙市场等大型商贸企业形成了集团经营、连锁经营,新发展连锁店812个。专业运输企业达到16家,货车保有量达到6000台,全市新增商贸企业 628 户,新增个体工商业户 3367户,从业人员达到59915人,注册资金达到27.2亿元。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 6.8 亿元,完成了北镇和沟帮子污水处理厂、城市集中供热和城市供水改造等重点建设工程。拓宽、打通城区主要街巷路14条,新增城市道路硬化面积7万平方米,城市内环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城市供水率达到100%,绿化面积49.1公顷,人均7.6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67 %,增加城镇建筑面积 217万平方米。新铺黑色路面38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72.27%。新建、改建桥梁 55 座,铺设村村通油路93.4公里,覆盖面达到 100 %。新增客运线路14条,新建乡镇客运站14个,实现了村村通客运。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照明同网同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每百人24部和60部,宽带4.2万条。

  建成了19.8公里沟青旅游公路,改造拓宽了58公里环山旅游公路,阜新至盘锦52.7公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秦沈天然气运输管道在沟帮子设立了分输阀门,为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使用清洁能源创造了条件。

  大手笔实施了广宁新区和沟帮子河西新区建设。全面启动了广宁新区建设工程,城区面积扩展3.6平方公里;沟帮子河西新区开发取得明显进展。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高效补贴、种养小区补贴等涉农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实现了直补直发。继续深化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化解了村级债务。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 30.8 平方米和29.6平方米。企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合计超过40万人。全面提高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的补助标准,实现了应保尽保,维修改造了3所乡镇敬老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0.1 万人, 3.3 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城镇失业率控制在 5 %以内。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08%,高新技术增加值实现 3.36 亿元,累计申请专利 327 项。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合并中小学校30所,完成18个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主体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改造危房3万平方米,易地新建了北镇满族高中,初中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由2005年的 75 %提高到95%。完成了北镇庙、钟鼓楼、崇兴寺东塔、广宁行宫遗址等4处文物维修工程,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和闾山民间文学被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改扩建了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17家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率达到99.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5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4‰。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完成了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和土地二次调整任务,对全市近11万亩基本农田布局进行了调整,对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指标进行了下拨,公开出让国有土地 236公顷,实现经营收入11857万元。全面落实了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 275 吨和488吨,进入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行列。

  依法行政能力提高。进一步深化了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各项业务5万件,窗口直接办结率实现100%。建成了信访接待大厅,信访案件得到了妥善处理。依法开发利用土地,化解债务,盘活存量资产以及对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健全了重大决策事项咨询、听证和协商制度,认真听取并采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五年累计办理议案、提案181件。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年累计破获刑事案件3001起,治安案件8102起,完善公检法基础设施,投资3603万元,新建看守所、拘留所、乡镇派出所、司法所和基层法庭。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设立了安全管理局,杜绝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平安市。

  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差距较大。重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与全省县域发展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标兵渐远,追兵日近;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比重较低,项目建设水平不高,支撑经济振兴后劲不足;三是财政供求矛盾突出。刚性保障支出压力加大,财政收入的增长难以满足城市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公共事业的需求;四是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投资渠道狭窄,利用外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园区建设水平滞后,土地、融资等瓶颈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缺乏项目承载力、产业集聚力和对外吸引力;五是城乡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水平急需提高;六是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农民增收缓慢,部分城乡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三、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着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区域间竞争,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十二五”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时期,但总体看好。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带来产业转移全面加速,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将不断增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趋势步伐加快,必将进一步促进各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处于强进复苏、加快转型升级、城镇化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产业加快转移的阶段,经济整体进入快速平稳运行时期。区域竞争与合作加速调整,区域间产业梯次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环渤海经济圈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地区将成为新的经济活跃区。中央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发挥。

  从我市发展基础看,一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工业主导产业的科学确立,工业园区的初具雏形,土地、资金、交通等发展要素逐步齐备。存贷款余额和人均储蓄存款位于锦州市四县(市)首位,工业用电量位居锦州市四县(市)第二位。二是有逐步优化的区位条件,北镇地处沈阳、阜新、盘锦等市结合部,承东启西,南北兼容,阜盘高速公路等大通道的建设,拉近了我市与全国重点区域的时空距离。三是有优势明显的农业基础,北镇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和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辽宁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是东北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葡萄鲜储基地。四是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辽、满、清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医巫闾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各类景点100多处。环山旅游公路将各大景区连成一体,初步形成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庭院观光、湿地生态、宗教活动、猎奇探险、水上娱乐等特色鲜明的大旅游格局。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变为主线,以跻身全省中等县域行列为总体目标,加快“双增升位”步伐,倾力打造中国工业炉、辽宁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东北及京津唐地区旅游祈福度假“三大基地”,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省级平安市“四大品牌”。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兴市、生态立市、民生安市“五大战略”,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北镇建设成为辽西地区的产业集聚之地、旅游度假天堂、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宜居之城。

  二、发展思路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市,提档升位”,五年跻身全省中等县域行列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大发展战略”,努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期内,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加快推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倾力打造工业炉及配套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石油化工、纸塑包装、粮油、果蔬、禽蛋生产加工流通业、旅游业八大百亿产业集群,高点定位八项主要经济指标,扎实办好重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居民就业、增加收入、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区域环境和健全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能力,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体制。

  以主导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快园区和产业集群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业化;以产业基地建设为牵动,提升产业化;以打造旅游经济强市为重点,繁荣服务业;以加大开发建设力度为手段,加快城镇化;以加强经济社会秩序管理为依托,提高调控力;以实施各项民生工程为突破,全力促和谐。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和城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保障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对城乡弱势群体的救助水平,切实解决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利用存量资源,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新北镇!

  三、战略定位

  ——城市定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市。

  ——产业定位:中国工业炉及配套产业基地、辽宁省绿色农产品及精深加工基地、东北及京津塘地区旅游祈福度假基地。

  四、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要跻身全省中等县域行列,沟帮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进入国家级开发区。构筑经济实力雄厚的工业强市,农业基础稳定的产业基地,服务功能健全的商贸新区,契丹、镇山和宗教文化浑为一体的北方旅游重镇,建成城乡功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人民富裕文明、科技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北镇。

  经济发展指标。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5.2亿元,年均递增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9.94亿元,年均递增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743.2亿元,年均递增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7亿元,年均递增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年均递增25%;全市域外引资额累计达到564亿元,年均递增35%;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达到3亿美元,年均递增25%;出口创汇累计实现5474万美元,年均递增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递增11%。

  结构调整指标。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25:40:35,规模以上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70%以上,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0户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3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倍,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服务业效益基本实现翻两番,占全口径税收收入比重达50%以上。

  社会发展指标。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5%;有线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入户率98%;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达70%;初中全部实现标准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含职业高中);出生人口控制在1.88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76‰以内;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人民生活指标。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以上,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每年安置就业5000人,农村劳务输出8000人。

  生态建设指标。进入国家级生态市;城区绿地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单位GDP能耗达到0.9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小于20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80%;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0%以上,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全市耕地面积80%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分别达到相应的功能区标准。

  五、空间布局

  以北镇、沟帮子及沿线作为全市发展的主轴,侧重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以沟帮子至闾阳、北镇至黑山为两翼,侧重发展现代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及流通业,形成南洋北古、西粮东菜、特色鲜明、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到2015年,全市经济主要呈现“三带、四区、五点、八大集群”的发展格局。

  三带:医巫闾山东麓经济带,以旅游观光、林果特产、矿产资源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也称山区经济带;国道102线经济带,以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也称平原区经济带;沈山铁路经济带,以粮食、蔬菜、畜牧和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发展复合产业,也称洼区经济带。

  四区:以北镇为中心,南北东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沟帮子工业园区以中国工业炉为主导产业;北镇以广宁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东南工业园区以石油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大市工业园区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

  五点:在四个园区之外,建成五个经济发展突破点。中安镇以蔬菜生产包装批发为突破点;常兴店镇以旅游产业开发为突破点;赵屯镇以服装鞋帽加工制做为突破点;正安镇以农产品加工出口为突破点;青堆子镇以禽类产品加工为突破点。

  八大百亿产业集群:力争将工业炉及配套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石油化工、纸塑包装、粮油、果蔬、禽蛋生产加工流通业、旅游业打造成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第三章   工业经济发展

  以建设高标准工业园区为载体,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集群发展、产业链延伸的原则,不断推动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打造4个百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

  一.产业基地建设

  要认真执行工业炉产业基地招商工作实施办法,采取高压激励、重奖严惩办法,落实“飞地”政策,切实建立起四个班子带头、沟帮子开发区主攻、乡镇部门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工作格局,真正使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全市上下的头等大事,确保大型电石炉生产成为产业基地的支柱企业。招商培育新上企业,加大同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联系,争取引进一批大项目,全面搜集投资信息,努力吸引工业炉主体设备和配套项目入驻,下大力气发展下游产业,尽快形成产业链条。整合现有产业,引导北镇通用设备与机械零部件制造等相关企业,逐步调整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使其为工业主导产业服务。到201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把北镇建成国内知名的工业炉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工业炉产业集群。

  二.工业园区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资本多元、滚动开发、分步建设”的方针,加速拓展园区平台,全面构筑以沟帮子工业园区为先导,以广宁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东南工业园区为骨干,以乡镇工业小区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加大重点工业园区的发展规模,力争使沟帮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工业炉及配套产业、石油化工为主体的经济先导区,力争进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广宁工业园区以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主导,力争进入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乡镇为依托,建成各具特色的17个工业小区。要继续多渠道投入资金,拓展园区用地面积和发展空间,实施道路、变电站、输电线路、通讯、给排水、绿化等“七通一平”建设及配套工程,使工业园区的对外吸引力和项目承载力进一步增强。沟帮子工业园区将天然气、供热引入园区,实现高标准“七通一平”,达到项目即来即落,不断增强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园区内项目落地速度,争取多摆项目,增加土地利用率。对落户园区的企业的投资额度、税收额度要提出量化标准,尽快使园区建设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实施广宁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园区规划面积402公顷,将围绕“一轴、一带、一心四区”的规划布局,重点发展仓储物流、蔬菜水果深加工、粮食加工及其它农副产品加工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扶强做大民营企业

  继续巩固现有规模工业企业,鼓励企业扩大规模,自主创新,增加投资。政府要多渠道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和保障,金融部门要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企业发展资金,行政审批部门要为民营企业提供宽松稳定的发展环境,实行“一站式”服务,使民营企业不断增加扩大。每年全市要新上100个以上工业项目,投资达到50亿元以上。努力将工业炉及配套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石油化工、纸塑包装四大产业打造成产值超百亿元产业群。

  第四章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以建设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为统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扶强做大龙头产业,做深做细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龙头企业

  认真落实北镇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搞好北镇市广宁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巩固做大稻米精深加工、畜禽产品深加工两大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果蔬加工、杂粮加工、花生米深加工、黑丝茹加工等新兴龙头企业。在政策、财政、信贷、资本经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抓好五峰米业包装上市以及尹家熏鸡等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扩建改造,打造具有北镇特色的龙头企业“航母”。

  二.主导产业

  围绕打造全国蔬菜名县、中国葡萄之乡和辽宁畜禽养殖大县,按照一县一业或一乡一品的要求,进行产业培育,努力探索产业基地建设“整乡或整村推进”模式,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专业乡和专业村,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小区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充分利用北镇区位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建立果蔬、粮食、食用菌、畜禽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抓好科技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整体推进“三品”生产,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模式,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建成十大新品种示范基地,总面积达到12950亩。

  三.农业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整合现有18个品牌54个品种,挖掘特色品牌,打造新兴品牌,分行业确定重点打造、重点培育对象,实行重点支持,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申报工作,形成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使“常兴青岩”葡萄、“常红”南国梨和“北岳”牌花生米等成为国家著名商标。到2015年,全市规模化、上档次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到10家,面积50万亩,省以上知名品牌6户以上。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重点品牌要进行广泛有序的宣传和推介,形成长期久远的名牌效应。

  四.现代经营形式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大农事企业对外开放力度,做大现有龙头企业,培育新兴龙头企业,扶持做大稻米精深加工、禽类熏制分割、绿猪屠宰、果品加工、花生米加工、种禽孵化六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广泛推广企业加基地带农户的订单生产经营模式,降低农户单体经营风险,大力发展绿猪、肉鸡、蛋鸡、熏鸡四大优势产业区,到2015年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500个,肉蛋奶产量达到40万吨。以市场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提高为农业服务水平。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达到500家,带动农户4万户。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五.现代科学技术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积极开展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吸收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8%。充分发挥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实现农民与专家面对面地进行农业技术咨询、疑难问题解答、农业信息查询等交流活动。搞好辽宁省农科院(北镇)蔬菜研发中心科研活动,年研发培育蔬菜新品种种苗500万株以上。

  六.新农村建设

  按照培育一批示范村、提升一批重点村、转化一批薄弱村的思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5个村改居试点村建设,每年争取新增5—10个不同层次的典型示范村,到2015年,4个村进入省级示范村,18个村进入锦州市级示范村。集中抓好后进村的转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七.能源服务

  建立以市中心站为核心,以中安、大市、廖屯、正安、赵屯五个区站为主体,以农村沼气项目服务网点村为基础,形成纵横到底的三级能源服务网络,完成吊炕17500户、“一池三改”15000户、太阳能热水器15000平方米的建设工程。到2015年,新发展农村能源1.4万户,生物质工程2处,大中型沼气池建设10处。

  八.基础工作

  全力打造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亿公斤,新发展设施蔬菜10万亩,食用菌面积达到5000亩,水果面积达到45万亩,其中葡萄面积24万亩。充分发挥畜牧业资源优势,加速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猪、禽、牛、羊分别达到185万头、7000万只、11万头和20万只。消灭宜林荒山,完成造林绿化24万亩,完成村屯绿化115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6.16%,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拓展深加工。全面提升水利为经济服务的综合能力,解决安全饮水人口12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9万亩,河道生态治理2344亩。农机总动力达到8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3500台,农机具保有量达到20000台套。

  第五章   服务业发展

  依据现有资源,做活“大旅游”文章,牵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给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以《北镇旅游发展总体策划》为指导,强化旅游管理机制,着力解决我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做活旅游兴市文章,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北镇打造成东北及京津唐地区独具魅力的旅游祈福度假基地,全面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开发布局。形成“一脉、双城、四区”。

  一脉:医巫闾山山脉;

  双城:北镇城鼓楼以北部分和现在北镇城南部,一新一旧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四区:北镇市为旅游集散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建立南部(常兴镇、鲍家乡、罗罗卜镇)、北部(大市镇)、东部(新立农场、高山子镇、中安镇)、中部(广宁乡、富屯乡、北镇街道、观音阁街道)四大游览区。

  宣传营销。围绕旅游形象定位,利用媒体营销、主题活动营销、旅行社(经纪人)营销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加大宣传投入,真正形成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不断提升北镇旅游在省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宣传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开发建设。走差异化建设、特色化发展之路,按照“做大观光旅游、做长宗教旅游、做深休闲旅游、做特乡村旅游”的理念,在明确各个景区特色定位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北镇旅游文化资源内涵,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精品景区景点,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注重引进战略投资商,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商业、城建、文化、体育、林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旅游开发由单一产品向多样产品、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不断提高北镇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外吸引力。下大力气实现旅游品牌的提升,继续保持医巫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荣誉,同时创建国家级5A级景区及国家级地质公园。完成申报医巫闾山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投资10亿元,完成玉泉湖3平方公里旅游总体开发工程,投资3亿元完成青岩湖旅游开发,投资4亿元完成辽文化遗址公园旅游开发,投资10亿元完成医巫闾山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投资10亿元建设北镇温泉度假基地。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市每年旅游景区直接收入2.5亿元,旅游社会总收入40亿元,接待人数达500万人。

  配套服务。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以星级宾馆、集散服务中心、购物中心和旅游商品开发为重点的旅游配套服务产业,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条,真正把游客引进来,让游客乐起来,使游客留下来。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以标准化为手段,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旅游标准体系,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树立北镇旅游的良好形象。鼓励各景区开展创A级景区活动,农家院争创“星级农家院”活动。

  组织保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针,切实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强有力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出台促进北镇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有关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旅游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形成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二.商贸流通业

  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巩固壮大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园区及青堆子鲜蛋、广宁水果物流园区;完成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与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合作,打造东北及京津塘地区“菜篮子”中心;完成五峰米业与中粮集团合作,打造东北稻米物流加工集散中心。积极培育沟帮子建材市场和温州商贸城、沟帮子粮食物流园区等新兴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能力。扶强做大鑫洋钢铁、北百大楼、福兴汽贸、金亚龙汽贸、方大汽贸等10户重点商贸龙头企业,扶强做大沟帮子熏鸡、北镇猪蹄、沟帮子水馅包子等“中华老字号”企业,使其成为北镇靓丽的名片。发展培育餐饮零售、物流配送、汽贸运输、金属原料经销等重点商贸行业,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工程”,积极发展农村超市连锁经营,构筑多层次、多形式的商贸网络,扩大消费市场,活跃城乡经济。

  三、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物流及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制定出台奖励政策,积极引进服务型企业和总部型企业,发展短平快项目,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服务业全口径税收争取达到5亿元,收入超百亿元。

  第六章  城镇开发与发展

  按照在保护好现有古迹和古城的基础上,开发扩大新城区原则,整体规划,稳步开发,逐步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高城区的承载力、集聚力、产业支撑力和辐射功能。

  一、城区定位

  将广宁建设成行政、文化、旅游中心,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12万人;将沟帮子建成工业、经济、物流中心,到2015年城区人口发展到20万人。

  二、城镇建设布局。以北镇城区为区域中心,沟帮子开发区、中安镇为区域副中心,闾阳、常兴、大市、高山子镇为重点镇,廖屯、罗罗堡、青堆子、正安镇为一般镇。

  努力促进北镇市中心区旧城改造,降低旧城保护区人口密度,开发建设城市新区,形成中心城市骨架,体现北镇特色;增加和提高沟帮子、中安两镇副中心的人口和功能,实现工农贸型现代化交通小区;发挥常兴店等四个重点镇的积极作用,起到辐射服务功能;引导一般镇挖掘各自优势、特色和潜力,促其形成规模。

  三、城区开发布局

  形成“一带一环,两轴双心,三区四园、五大建筑”的区域布局。

  一带:护城河以北镇古城四周四条季节河为依托搞好治理,河道清淤后拦截上游下水和利用污水处理后的清水输入河道,使其成为河流常年奔涌的源头活水,建设水上公园和滨河景观带。配备相应的休闲娱乐设施,丰富城市景观和夜间活动,为市民提供高水平的休闲娱乐带。

  一环:围绕旧城、新区建设外部交通环线,连接102线、北阁路、盘阜高速公路等对外主要交通干线,城市对内交通以网状为主,按“双斗型”建成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两轴:旧城以十字街为轴,形成商贸、物流、文化娱乐、金融服务、游览观光活动中心;广宁新区以行政办公中心为轴,形成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社会综合服务中心。

  双心:旧城为商业贸易游览观光活动中心,广宁新区为政治经济社会综合服务中心。

  三区:利用区位的独特优势,建成三足鼎立、相互依托的三大园区。旧城以北百大楼、老爷庙市场、大河商城等商贸企业为龙头建成商业服务区;广宁乡大市场以花卉、水果、资材、农副产品为载体建成农副产品交易区;广宁新区以盘阜高速公路西出口为界,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区。

  四园:新建扩建万紫山公园、双塔公园、护城河水上游乐园和方圆广场游乐园,将公园、游乐园、绿地穿插于城市腹地,形成“点、线、面”交织有序的生态绿地系统。

  五大古建筑:部分恢复古城墙,修缮崇兴寺西塔,北镇庙前门,保护鼓楼和李成梁石坊,做好北镇庙的维修和文化开发工作。

  四.新区开发

  实施城市南扩工程和沟帮子河西新区开发建设工程可以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凝聚力,提高城市品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保结构布局优化、功能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良、风格特色突出,体现现代化城市特点。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的要求,分阶段、分目标、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各项建设。整体推进“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逐步实施行政中心南迁、医院、学校、体育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城市水系建设和生态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争取上级支持相结合,多元筹集资金,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二道河整治工程,开发商业住宅50万平方米。沟帮子河西新区建设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四个中心并进”的思路,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

  五.老城区改造

  科学有序地搞好老城区改造,严格执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在做好保护现有文物的前提下,加大重点地段和街巷胡同改造力度,启动北镇鼓楼广场改造和双塔辽城遗址公园建设工程。坚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有效解决开发拆迁遗留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全面推进垃圾填埋场、集中供热二期、给水管网改造、污水排放并网、城市燃气、城市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鼓楼广场改造、双塔公园建设等城市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

  六.城市管理功能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学习先进地区管理经验,按照“绿、亮、美、洁、序”要求,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绿化美化投入,重点解决城市“牛皮癣”、环境卫生落后、车辆无序停放、交通拥堵混杂、挤占城市空间等损害城市形象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七.小城镇建设

  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把建制镇和中心镇作为优先发展重点,抓好规划编制、产业培育、特色营造、设施配套、环境整治、生态创建等关键环节,实施政策优惠,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适合居民宜居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

  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

  紧紧抓住国家拉动政策,逐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便利条件。

  一.公路建设

  到201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要达到1562公里,其中干线172公里,县道283公里,乡道430公里,村道676公里,专用路1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7.7公里/百平方公里,28.9公里/万人;二级以上公路334公里,比重为21.37%。

  1、干线公路。京哈线路面拓宽31.2公里,达到21.5米GBM设计标准,路面大修6公里,中修25.5公里,改建桥梁4座,连接盘阜高速。大修改造庄林线3.4公里。改扩建奈广线28.6公里,达到设计标准12米GBM,实现高速公路出口与奈广线直接连接。大修32.4公里中新线。中修2.12公里小小线和23.1公里鞍羊线,改建桥梁13座。

  2、县级公路。沟高线大修16.9公里,中修18.8公里,连接高速公路出口,改建桥梁2座。北大线改扩建21.7公里,新建、改建桥梁12座,拓宽中修与市区连接带。中修5.7公里北阁线。大修19.7公里、中修12公里北青线。大修21.5公里沟青线。改建28.9公里北闾线,改建桥梁5座。

  3、农村公路。新建屯与屯之间油路324公里,大中修33条路线126公里。

  4、新建公路。旅游路,设计全长47.7公里,标准为10米GBM。北镇庙至北镇大厦4.4公里,北镇外环7.2公里。沟帮子35.1公里环路。

  二.铁路建设

  全力配合国家计划路经我市的铁路建设工程。

  三.能源建设

  大力开发风能,建成30万千瓦大型风电项目,改造66千伏线路40公里,新建66千伏线路32.8公里,改造10千伏线路317.3公里,新建10千伏线路41公里,低压线路改造3176.3公里,完成农网智能化建设。

  四、设施建设

  启动第四水源地建设,完成新、老两区的污水截流干管及新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五.邮政通讯

  建设现代邮政,满足社会和全网通信需求,推进快递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电子商务配送、供应链服务、一体化物流等业务。继续提高IP城域网出口宽带,总出口达到4万兆。继续完善移动网建设,新建2G移动基站69座,3G移动基站130座,高水平地满足全社会需要。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以争创国家级生态市为总体目标,加快构建资源带的环境美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生态建设

  全力争创国家级生态市,按照林业发展规划,搞好林地建设重点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35%以上。加大对国家级森林公园、新立湿地等重要生态区的保护力度。

  严把项目审批关,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绿色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项目,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坚持不懈地抓好砂石及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遏制粗放无序开采和掠夺资源行为的反弹。

  二.环保工程

  确保两座污水处理厂正常投入运营,完成集中供热全部工程,完成北镇、沟帮子两座垃圾处理厂工程,新建中安、廖屯、高山子、常兴店4个镇垃圾处理中心转运站。垃圾填埋场能确保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完成北镇南桥、西桥、沙子河沟帮子西桥等河道整治及生态建设工程。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集中饮用水100%达标。

  三.土地管理

  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确保全市耕地面积10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00.8万亩。节约集约用地,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面积1.2万亩。争取国家、省、市三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面积达15万亩,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四、低碳经济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形成节能减排技术储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高能低效产品升级改造,不断优化和调整低碳经济产业结构,提高全社会应对资源和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强化全民低碳环保意识,通过市场调节,逐步形成向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

  五、农村小康环保行动

  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村创建活动,每年增加5个环境优美乡镇、10个环境优美村。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生态环境、人人重视生态保护、人人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六、环保产业项目的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本、是品牌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切实用生态文明的要求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施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重点抓好投资10亿元的风力发电新建和五峰稻壳发电投产等绿色能源产业项目。

  第九章  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教育事业

  规范学前教育,提高幼教水平。发展特殊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形成一乡(镇)一所完善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格局,办学设施基本现代化,达到省内中等水平。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全面完成北镇满族高中整体搬迁新建工程,达到办学标准化。创新职业教育,本着以市场为导向,开辟新专业,扩大规模,缩小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完成青少年素质教育活动基地建设。

  二.文化体育事业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在城南新区建设1.5万平方米的文化大厦,总投资6000万元,文化大厦内设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机关办公楼,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建设标准。建成北镇市体育场、体育馆。每年举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和文化广场活动,搞好国画、书法、剪纸等特色培训。全面完成全市17个乡镇、一个农场的农村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建设两大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覆盖全市农村每个村、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繁荣文化产业开发。切实做好我市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实施好北镇庙、龙岗子辽墓群、崇兴寺双塔等重点文物的保护与维修工程。

  三.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调整医疗机构布局,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全力建好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的三级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抓好市医院病房楼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完善村卫生室,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继续创建卫生村、镇,全面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好城乡各医疗卫生单位中高级卫技人员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医疗卫生人才的引进工作。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新农合保障功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医改任务。

  四.社会福利与救助

  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慈善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进一步抓好城乡低保和救灾救助,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落实拥军优抚安置政策,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扩大普惠制就业培训范围。完善城乡养老、医疗、失业、住房公积金等保障制度,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均达到90%以上,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万、6万、3.5万、1.6万和1.5万人,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3万人。

  六.广播电视工作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极大繁荣广播电视艺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播出水平和传输质量;加强高科技应用,加快技术改造,全面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和数字化;扩大覆盖,形成卫星、无线、有线及互联网并网;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广播电视体制和机制。

  七.人口和妇女儿童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计划生育率达到99%以上,着力推进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积极构建人口宏观调控体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快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导,以信息资源利用为核心,发挥信息网络平台的支持作用,全面完成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建设任务。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提高妇女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和决策水平,提高妇女健康水平。依法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新建北镇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第十章   和谐北镇建设

  切实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水平,努力实现政治安全、社会安全、信访安全、生产安全,全面建设平安北镇、文明北镇、诚信北镇。

  一、坚持依法治市,建设平安北镇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广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继续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决策机制和制度建设,全面建设法制政府。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规范执法行为,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队伍,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公、检、法、司等政法体系建设。

  二、建立诚信公平保障体系,建设诚信北镇

  基本建立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为主体,符合国际惯例的社会诚信体系框架。建立社会公平保障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公平分配社会资源,加大社会事业项目布局和投向农村的力度。

  三、加强社会管理

  完善居委会和村委会自治机制,提高村(居)民自治程度。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完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确保民族宗教领域的稳定和谐,不断提高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能力。严格外事管理,加强对外交流,积极为侨服务,切实推动我市多领域对外合作。做好全市对台工作,促进和平统一。规范组织建设,特色志愿服务,切实提高我市红十字会的应急反应和人道救助能力。继续加强档案工作,加快公共档案馆建设。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和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部门配合的保障机制。

  一、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发展机制障碍

  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问题,逐步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协调作用,把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放在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落实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接受人民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提高行政执法的公平性。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打造责任型、法制型和服务型政府。

  深化企事业改革,加速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规范转制工作,妥善处理企业转制遗留问题,推动劣势企业依法退出市场。推进企业民营化进程,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指导和政策支持。放开对经营性事业单位的限制,增强公益型社会事业单位的自主权,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公共财政退出的社会事业领域,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社会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财税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速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加强公共财政建设,强化财政预算管理,推进预算法制化、规范化。强化税收征管,建立征收服务、税收管理、一级稽查、执法保障四大管理体系,努力推进征税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公正、公开、高效的税收环境。构建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最大化。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建投融资平台,提高投融资能力,保证建设资金的有效供给。

  二、扩大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大力实施“外向牵动”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投资发展环境,提高招商引资和市场拓展的整体水平。

  提升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全市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城市开发、城镇建设、培育七大产业集群为主要载体做精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发挥企业、商人、驻外机构等多方面的积极性,通过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形式,引进一批产业关联性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外资企业和项目,努力使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我市。

  提升对外贸易的整体水平。努力增加出口总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加工深度、精度、质量和档次。扶持现有出口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出口创汇新的增长点。鼓励外资企业提高产品外销比重,支持优势产品“嫁接”出口,积极发展多样化贸易。鼓励市内企业到外省市或海外投资建设和承揽工程。在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上,吸引商贸、物流、技术、文化、房地产、咨询服务等国内外产业到北镇开展投资贸易。

  提升对内开放的整体水平。强化项目的统领作用,紧紧抓住“南资北上”的有利契机,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就业等重点领域,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塘地区为主要招商区域,积极引进大型知名企业、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全面扩大对内开放。

  三、加快项目开发,蓄积经济增长后劲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以项目开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积蓄发展后劲。一是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改革融资体制,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发挥资源、地缘优势,不断做大市场和品牌,积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涌入,形成多元投资体制。二是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准确掌握国家政策,广泛捕捉投资信息,积极做好项目对接和项目准备工作,竭尽全力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三是扎实做好项目基础工作。要科学筛选项目,认真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加强项目库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谋划、建设一批牵动产业化发展、蓄积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超500万元项目900个,总投资匡算650亿元。重点包括工业与高新项目、农业项目、交通能源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服务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七个领域。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包装储备和动态管理重大项目库,每月实行项目通报制度,制定项目册,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全程跟踪重大项目实施与推进情况。加大对内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力争取国家、省各类资金,支持我市建设。完善、搭建融资平台,加强银政、银企对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同时,加强工程建设招投标、商服住宅、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的监管。

全市“十二五”时期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

序号

项目分类

数量(个)

总投资(亿元)

合计

900

650

工业

300

150

农业

100

60

交通能源

50

20

城市基础设施

80

70

生态环保

45

30

旅游业

55

50

服务业

180

240

社会事业

90

30

  四、强化财源建设,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努力发展生产,抓实财源建设。一是按照“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发展壮大北镇经济,培养5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100户以上,做为基础财源;巩固农业和农村经济,加速一产向二产的转换速度,做为稳定财源;发展保护一批纳税“小户”做为补充财源;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搞改造不断增加后续财源,使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二是加强财税征管,确保足额入库。加大管理监督力度,从严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严禁擅自批准拖欠税款和减免税,不允许“包税”,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规范各种收费和罚没收入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扩大预算调节和监督范围,把该由地方政府分配的收入统管起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三是依法治财理财,规范财政支出。实现财政支出规范化、制度化、法规化、透明化,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解决财政支出管理手段滞后的问题,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倡民主管财,公开用财,监督理财,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实行上级考核、群众评议相结合,建立上下监督机制;实现专项检查、综合治理相结合,建立全面监督机制。四是激发调动多方因素,实现财政齐抓共管。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公共财政职能,形成全市上下人人想财政、个个抓财政的良好局面。

  五、优化发展环境,构筑竞争发展平台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市域发展环境,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客商投资兴业。一是创新发展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改善服务环境,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使用、贸易出口、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经济发展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三是改善信用环境。围绕建设诚信政府、诚信社会的目标,全面整治和改善信用环境,建立融洽的银政、银企关系,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四是规范行政服务。要规范行政执法部门行为,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建设高效、便民、公正的服务平台。严格执行服务收费一卡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干扰破坏正常建设经营的违法行为。

  六、丰富社会发展内涵,建设精神文明

  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原则。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信仰理念和精神追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二是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明城镇、文明单位、文明社会、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创建活动,树立文明形象,铸造北镇人精神。三是繁荣城乡群众文化。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挖掘、保护、弘扬北镇本土特色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施全民健身运动计划,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七、夯实和谐发展基础,推进政治文明

  建设政治文明,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非公有制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二是扎实推进依法制市。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活动,提高法律意识。加强司法和执法队伍建设,维护法律公正和公民合法权益。强化政风建设,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提高服务水平。三是着力打造平安北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打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专项斗争和集中整治活动,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外事侨务工作。增强国防意识,关心支持驻军和武警部队建设,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八、健全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一是健全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项目衔接、专家咨询、群众建议、批准公示制度。要依据“规划”,认真研究制定年度计划。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与总体规划衔接,作为“规划”的具体措施实施。

  二是强化保障机制。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认真落实配套投资,鼓励企业自筹建设资金,保障各项建设计划实施。

  三是完善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组织开展规划中期督办评估、修订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认真分析研究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大问题,适时调整相关政策。

  四是倡导全民创业,改善发展环境。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全面提升全市创业活跃程度,建设以创业为本、以创业为荣、以创业为乐的创业创新型北镇。一是积极推进创业平台建设,依托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区,大力推进创业基地建设,以农事产业、大市场为龙头牵动相关产业竞相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推动餐饮及旅游产品发展。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初创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创业和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初创企业。三是鼓励全民招商,市政府制定全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形成人人为招商引资献策献力的热潮。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跻身全省中等县域行列的重要时期,全市上下要振奋精神、拼搏工作、不断创新,为完成“十二五”规划,实现北镇市经济和社会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锦州市人民政府地址:锦州市市府路68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科汇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 辽ICP备0512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