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黑山跻身沈阳经济区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关键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推动黑山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建设中等城市,实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黑山国民经济加速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转折期。全县人民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全面实施《黑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使黑山县经济发展步入定位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科学发展的轨道。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活县、科技兴县” 的四大战略,突出“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人口城镇化” 三大重点任务,把握“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机制体制”两大改革要素,实现“一年出形象,三年进中游,五年创辉煌”总体目标,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亿元,年均递增1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3亿元(新口径),年均递增4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23.5亿元,年均递增41.9%。
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43.7:18.9:37.4调整到2010年的33.5:28.5:38.0。第一产业持续发展,农业经济跨上新台阶,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农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10%;第二产业快速推进,以庞河产业区为平台,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30%;第三产业日趋繁荣,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遍布城乡,现代物流业方兴未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6.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6亿元,年均增长16.6%。
对外开放开启崭新篇章。庞河产业区获批省级开发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入驻项目12个。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福润屠宰、健康米业、华隆木业、现代农机、绿色芳山、弘圣花生、风力发电、宏威实业等一批项目,延长了产业链条,优化了产业结构,拉动了经济增长。完成了招商引资各项指标,全县引进各类项目265个,域外招商引资固定资产到位4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0.5亿美元,出口商品总值0.4亿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强农惠农政策不断落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00元,年均增长14%。农村饮水安全、户用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557公里的村村通油路和乡镇客运站建设,方便了百姓出行。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城镇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常住农业人口的100%;弱势群体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趋于完备。教育资源不断整合优化,各类教育日趋均衡发展,高标准新建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北关校、南关小学和职教中心教学楼。卫生事业取得巨大发展,新建21所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病房楼全部建成。完成27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计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新建黑山县计生服务站、6个乡镇计生中心服务所、15个乡镇计生服务站。政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建法院审判大楼、公安局拘留所、5个基层法庭、21个乡镇派出所、司法所,改造了公安局看守所。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和“101”高地景区、县文化大厦、8个乡镇文化站、80个村(社区)文化广场的建设、“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促进了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中等城市框架基本显现。城市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城市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两镇一区”同城格局基本形成,“两湖一河”城市水系开工建设,南湖公园改造基本完成。公用事业投资日益加大,供暖、环卫等公用事业管理体制逐步理顺。老城区危旧房屋改造凸显成效,城市街区道路、给排水、供暖、垃圾收运、污水处理、西气东输、“102”线城区段改造、城乡通讯等项目的实施和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开启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篇章。八道壕煤矿棚户区改造顺利完成,6186户矿工按期回迁,在全国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到 “十一五”末期,全县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200多万平方米。
黑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汇总表 |
||||
指 标 |
单 位 |
2005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长% |
一、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44 |
115 |
13.4 |
二、三次产业比重 |
43.7:18.9:37.4 |
33.5:28.5:38.0 |
||
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新口径) |
亿元 |
1.037 |
6.3 |
43.4 |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1.3 |
65 |
41.9 |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6.7 |
36 |
16.6 |
六、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474 |
2300 |
37.1 |
七、实际出口 |
万美元 |
800 |
1000 |
25 |
八、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3943 |
7400 |
14 |
二、 “十一五”时期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三大经济战略相继出台,区域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环境。黑山县位于全省三大经济板块规划区外,加之没有直接过境的高速公路,已经被边缘化,缺乏政策上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力。
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不高。GDP在全省县(市)中排名靠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集群化程度低,大项目少。第二产业明显滞后,工业化水平低,二产比重始终在25%左右徘徊。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依然是制约全县财政收入、人均收入、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集聚、技术创新和转化的主要问题。
融资条件不够充分,土地瓶颈问题突出。一方面,缺乏满足产业快速发展和平稳运行的融资环境,企业融资、城市建设和项目建设均受融资难所制约。另一方面,可利用建设用地指标趋紧,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建设体系难以形成,同时资金和土地瓶颈也严重制约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
对外开放水平低,发展缺乏特色。区域环境的现实条件,制约了对外开放发展;思想观念保守,不能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的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机制体制落后、人才缺乏,影响了对外开放水平。总体看,黑山在经济合作和竞争中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对外开放水平低。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全县上下谋发展,锲而不舍抓经济,全民抓招商,全力建园区,把财源和项目建设作为中心工作。
坚持民生是大目标。“人和政通”促和谐,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加大教育、医疗、文化、城镇基础设施等各项民生工程的投入,全面提高和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创新是推动力。创新观念,冲破地域限制,全方位参与域内外合作和竞争;创新机制,摒弃传统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十二五”期间,伴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新特点。全球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省内三大经济发展板块框架已形成,影响经济发展的变化性因素增多,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竞争与协作。从总体上看,积极的融入竞争,在竞争中应对挑战,寻求合作,就能把握机遇、创造机遇,外部环境会更加有利于黑山的发展。
一、比较优势
区 位 “十二五”时期黑山将跻身沈阳经济区。黑山县是辽西东部第一大县,处在辽宁五个大中等城市群、六个县城中间,距沈阳桃仙机场150公里、锦州桃园机场150公里,距锦州港132公里、营口港167公里、大连港423公里,京沈高铁、102国道和沈山、大郑、高新铁路在境内贯穿,黑山必将成为三大经济板块最具活力增长区。
耕地资源 黑山可耕地面积205.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24%,人均耕地面积3.25亩,高于全国人均1.5亩的平均水平,耕地资源丰富。
农业资源 农产品品种多,特色鲜明,在省内外占有明显的优势。农作物优势品种主要有玉米、花生、大豆、水稻、薯类等。“十一五”期间,粮食年平均产量18亿斤。花生和杂粮成为黑山特色农产品的代表。花生获得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的“花生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证书。杂粮交易辐射华北、东北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年交易量达到20亿斤。林地面积60万亩,林木覆盖率16.1%,优势树种为油松、刺槐、杨树等。养殖种类主要有鸡、牛、猪、羊等,在全国百万头生猪调出大县中,名列第25位。“辽育白牛”品种获农业部优质种群认证。丰富的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为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矿产资源 黑山县煤炭储量5亿吨,开采和再利用潜力较大。膨润土储量达5.6亿吨,品质优良,钙基型膨润土埋藏浅,易开采,钠基型膨润土有待开发,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全力打造新引擎、拓展新空间、形成新格局,加快推进“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建设经济实力雄厚、群众生活富裕、城乡环境秀美、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新黑山,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坚持大投入,快速发展;二是坚持大集群,优化发展;三是坚持大开放,创新发展;四是坚持大统筹,和谐发展;五是坚持低碳经济,绿色发展。
“十二五”时期,黑山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较快的增长,步入全省县(市)平均水平前列。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以上,“十二五”末期达到3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以上,“十二五”末期达到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十二五”末期达到29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十二五”末期达到13041元;切实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力求三次产业比重实现30:30:40。
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实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黑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汇总表 |
|||||
指 标 |
指标属性 |
单 位 |
2010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长% |
一、地区生产总值 |
预期性 |
亿元 |
115 |
365 |
26 |
二、三次产业比重 |
预期性 |
32.5:27.5:40.0 |
30.0:30.0:40.0 |
||
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新口径) |
预期性 |
亿元 |
6.3 |
20.8 |
27 |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预期性 |
亿元 |
65 |
291.5 |
35 |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预期性 |
亿元 |
36 |
89.5 |
20 |
六、实际利用外资 |
预期性 |
万美元 |
2300 |
8539 |
30 |
七、实际出口 |
预期性 |
万美元 |
1000 |
3712 |
30 |
八、农民人均纯收入 |
预期性 |
元 |
7400 |
13041 |
12 |
九、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 |
预期性 |
亿元 |
8.91 |
27 |
25 |
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
预期性 |
万人 |
6.4 |
7.4 |
2.9 |
十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
预期性 |
0.33‰ |
0.38‰ |
2.8 |
|
十二、城镇登记失业率 |
预期性 |
3.80% |
3.60% |
-3 |
|
十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预期性 |
80% |
100% |
4.6 |
空间定位:跻身沈阳经济区,成为沿海经济带与内陆的链接点和辽西北开发的前沿。
城市定位: 富裕和谐、中等城市,辽宁省生态化人居环境示范区,辽西强县。
产业定位:技术含量高、资源及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加工业;生态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一小时商圈”商贸业;物流(市场)业。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突出空间特色。依托城建、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以路织城”,构建中等城市框架;依托“以校扩城”和“以产业聚城”实现人口空间集聚,为实现“两镇一区”同城发展, 30万人口,3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目标奠定基础。
二是创新发展思路,突出产业特色。依托黑山独特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文化资源和区位特点,加速资源大开发和深度利用。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精三产,使特点成为经济增长点。
三是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和谐特色。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注重生态保护和社会公平,共享发展成果。
四是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开放特色。全力跻身沈阳经济区,成为沈阳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的链接点和辽西北开发的前沿。庞河产业区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 建设八道壕经济区,新兴、胡家(造纸产业园)、白厂门工业区,规划小东经济区,大力招商引资,打造对外开放平台。
“十二五”期间,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以名优品牌为支撑,以专业化、规模化为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经济区建设,打造农业产业化专业县。“十二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实现年均递增10%。
种植业 巩固全国“粮食大县”地位,保证粮食安全,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50万亩,粮食总产 量稳定在18亿斤以上。加强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把“全国地理标志”优质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打造全国“优质花生产业大县”。发展特色小杂粮(重点发展黑花生、黑芝麻、红小豆、葵花籽),打造全国杂粮物流第一大县。发展设施农业,规划面积30万亩,创建东北“设施蔬菜第一大县”。
养殖业 推进畜牧养殖规模化,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500个,推广优良品种,覆盖面达到90%。建成100万头肉牛、500万头生猪、5000万只蛋鸡的畜禽大县。
林果业 继续推进全民义务植树,确保年造林面积5万亩,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22.8%,建成“林业基地大县”。
发展鲜食性水果,建设25万亩苹果梨和锦丰梨果园,水果产量达到18万吨。
重点项目:
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完成15万亩粮食基地建设。
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500个。
标准化棚室小区:建设标准化棚室小区2000个。
防洪排涝工程:整治庞家河、东沙河、羊肠河等8条河道。
水土保持工程:对白厂门钦差沟20平方公里小流域进行综合整治。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实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15万亩。
植树造林:继续做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工作,完成造林绿化2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
农技推广系统建设工程:完善农技服务推广站建设。
国家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大力推广农机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机具,到2015年全县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21000台,总动力达到8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每年实施保护性耕作20万亩,累计完成100万亩。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每年解决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实施“一池三改”,每年新建户用沼气池3000个;秸秆气化站1座。
农村公路建设:到2015年实现屯屯通黑色油路或水泥路。
加快工业发展,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产业区聚集。“十二五”期间,继续建设好庞河产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同时建设八道壕经济区、胡家工业区、新兴工业区、白厂门工业区,规划好小东经济区,打造工业产业集群。开发高效能、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鼓励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构造更具特色和增长潜力、财政贡献力更大的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强县。“十二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实现年均递增35%。
(一)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到2015年,实现花生加工能力20万吨;生猪、肉牛、鸡加工量分别达到400万头、50万头和3000万只,杂粮加工能力30万吨。推进木制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新能源 开发黑山丰富的风力资源,到2015年,实现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
生物制药 利用肉牛、生猪、鸡屠宰副产品,发展新兴制药产业。
(三)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发展煤炭行业,八道壕煤矿实现年产煤300万吨,规划建设县城热电联产项目。
加大对钠基膨润土的开采、研发和利用。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煤矸石资源、粉煤灰资源、畜禽粪便和垃圾,发展水泥、制砖、生物肥,做好静脉产业发展规划。
(五)整合壮大传统铸造和机电产品加工业,打造产业集群。
完善服务业发展体系,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增强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总产值实现年均递增45%。
(一)物流业
利用交通物流通道,组建物流信息平台和现代物流网络。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传统8大市场。建设花生、杂粮、水果蔬菜、肉蛋禽、牲畜、家具、建材、小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突出特色,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引进各类物流企业进驻黑山,使黑山进入沈阳-锦州-北京物流圈,辐射全国。 到“十二五”末期,建设年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的物流中心8个,物流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二)金融保险业
全面优化金融环境。鼓励现有金融企业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和拓展服务范围,同时吸纳更多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入驻黑山,适时引导多渠道融资资本注入,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信贷合理化。以金融投放为抓手,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事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培育保险市场,调整优化险种结构,完善保险市场体系。
(三)地产业
充分利用老城改造、县城南移、农村初中进城和大外环建设,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合理规划布局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公益设施和房地产开发。培育具有活力、开发有序、管理规范的房地产市场。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和城市发展需要。健全和规范房地产相关产业。创新物业管理体制,培育和壮大房地产建材市场、中介服务市场。
“十二五”期间,继续施行“毛地拍卖、净地出让,政府主导拆迁”,对地产开发进行市场化运作,对开发用地进行公开招标和拍卖,确保土地保值、增值。按照“改造开发并举,城乡兼顾”的原则,实现开发总量500万平方米,确保“居者有其屋”。
(四)商贸业
2011年启动8-10万平方米大型商城建设,将超市连锁扩大规模并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化商贸格局。整合老城商贸圈,发展新的商业区,把黑山建设成辐射五个中等城市、六个县城的区域性商贸中心。积极构建供销社发展模式,鼓励商业发展走供销联营道路。
(五)酒店业
在庞河产业区、老城区、大虎山镇逐步建设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酒店,增设会展功能,突出餐饮、商务、旅游一体化服务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六)旅游业
打造黑山阻击战红色旅游基地,构建绕阳河湿地、张三丰祠、莲花湖、龙蛇风景区和张仃故居生态旅游通道,开发龙蛇温泉旅游度假村和钦差沟温泉旅游生态园。
(七)新兴服务业
鼓励发展社区医疗、养老、家政和物业管理;规范房地产中介、农村经济人等营销中介;加强法律咨询、心理咨询、信息咨询;完善农产品、食品、药品、化妆品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依托产业、市场引导、聚集资源、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加速推进人口、产业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推进中等城市、新市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突出县城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划定3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域并重新进行功能分区及地名界定。按照“拓展空间、完善功能”的思路,大举地产开发,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兴建文化、教育、医疗、购物和餐饮娱乐综合体,留足未来新增人口的居住空间,“以路织城,以校扩城,以产业聚城”,优先实现“两镇一区”同城发展,加快建设“两湖一河”城市中心水系。2011年启动县委、政府办公楼南迁,逐步推进政治、文化、金融、教育中心南移。到2015年构建好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城市发展框架。
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以境内省、县级公路为主轴线,依托主导产业构建产业带。完善和拓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道路、排水、供水、供热、垃圾收运、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设施投入,集聚人口,逐步发展新市镇。推广县城危旧房屋改造经验,鼓励多元化投资参与新市镇建设,探索新市镇建设商业化运作发展模式,扩大新市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和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结合八道壕经济区建设,打造八道壕新市镇;充分发挥利用商贸流通、传统小农机生产和玛瑙加工优势,打造新立屯新市镇;充分发挥利用杂粮加工及流通的优势,打造励家新市镇;充分发挥利用棚菜、棚果、食用菌生产优势,打造常兴新市镇;充分发挥利用肉牛产业和地域优势,打造小东新市镇。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素质有新提高、农村管理有新机制、农村环境有新风貌、基层组织有新变化。
加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乡镇公路的改造提级。加快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的进程,发展循环农业,下大力气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垃圾集中收运。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完成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村镇信息服务平台、文化设施和体育运动场所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拓展农民非农收入渠道和来源,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实施农村“人才工程”。
1、道路交通
完善县域三级公路网络建设,拓展对外通道,提高交通运输综合能力, 到2015年新增二级以上公路190公里,乡级公路80公里,村级升乡级公路290公里,屯通油路430公里,新建桥涵3座,改建桥梁98座。新建京沈高铁黑山北站至黑山县城47公里一级公路;建成大虎山北高标准公铁立交水泥高架桥;构建沈义、阜盘、鞍台多路径高速路格局。
2、能 源
风 能:以黑山西北部地区为重点,加快风电开发,“十二五”末期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太阳能:做好开发太阳能发电的可行性研究。
煤炭:以八道壕煤炭资源为重点,建设县城热电联产项目,规划好八道壕煤矸石发电厂项目。
改扩建输变电站工程。
道路
建设23.53公里黑山大外环路。
建设解放街“步行精品一条街”。
打通黑山宾馆至北外环路,大修、新建道路24公里,逐步构筑“三环四纵十二横”的路网格局和交叉上跨立体交通发展模式。
供水
新打水源井10眼,改造更新管网5.2万延长米,新增日供水能力2万吨。
在庞河产业区内新建第二、第三水源调配、两座加压泵站。
做好黑山备用水源规划,做好引龙湾水库水入黑山的可行性研究。
排水
新建排水管网1.5万延长米,形成完善的排水网络系统。
疏通、整治庞家河等现有水系河道,满足雨水排放及行洪要求,解决雨季出行难及城市内涝问题。
环保
加强城市污水收费力度,推进第一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做好黑山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可行性研究。
建设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并预留扩建用地。
垃圾清运作业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清运率达到 100%。
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达到60%。环卫设施全部达标。生活垃圾收集全部实现容器化。
公厕水冲式达到10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医疗等特殊垃圾实行分区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供气
借助西气东输工程,铺设秦沈四家子出口至黑山的输气管道,改扩建城区供气管网,满足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用气需求。
“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燃气用户1500户,逐步使全城燃气管线成为环状结构,城市供气普及率达到95%。
水系
做好东沙河水入龙洋湖的规划,加快建设以东沙河、城市污水处理厂为源,以南湖、龙洋湖为点,以庞河为线的“两湖一河”城市中心水系,改善黑山人居环境,拉动庞河两岸经济带迅速发展。
广场、公园绿地
打造城市居民休闲健身区,丰富百姓生活,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改建解放街南北广场。
借助大郑线复线拆动迁工程,打造城西带状绿地公园。
依托红色旅游资源,规划好“101”战地公园。
规划筹建龙洋湖人民广场。
规划建设教堂广场。
规划筹建大虎山火车站站前广场。
保护大虎山自然资源,启动“龙山”保护工程。
规划好小区及街角绿地。
市场
2011年开始在黑山镇南部区域打造新的商圈,新建星级宾馆、10万平方米的商厦等。
2011年启动搬迁城东建材市场至路北,于原址新建杂粮物流中心。
2011年启动建设封闭式小商品批发市场。
2011年整体搬迁县城西菜市场。
做好商贸城和综合农贸市场的改造规划。
加快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建设。
1、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和省教育体制改革精神,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和教育资源共享。依据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尽快完善我县“十二五”时期的教育发展规划,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布局。创建国、省级示范高中,加快完善职教中心,创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农村初中进城”,改善小学办学条件,健全城乡学前幼儿教育体系,实现高标准普及“两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协调发展,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民办教育有较大程度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德、学风、校风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全县教育事业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使我县教育跻身辽宁省教育强县行列。学前教育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教育完成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全县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5%,优秀率达到40%。
重点项目:
高中建设:扩建一高中,增建校园面积30000平方米,新建三年部综合教学楼、阶梯教室及师生服务中心。
初中:在县城内新建2所高标准初中,扩建和完善北关校和一初中、完善大虎山中学(实现农村中学全部进城)。
小学:做好庞河产业区小学规划,完善北关校小学部、南关小学。
职教:扩建职教中心实训基地,规划好再就业培训基地和“二人转”培训、演艺基地。
体育场馆:改扩建体育场馆。
幼儿园:做好县城内幼儿园和新市镇幼儿园建设规划。
特殊教育:规划好特殊教育学校。
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进修学校。
2、卫生事业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医疗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督工作,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提升监督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支撑手段,规范餐饮服务业秩序,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新建食品、药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中心,配备各种必要的检验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搭建药检系统技术平台。
广泛开展创建卫生城活动,利用3年时间达到省级卫生城标准。
重点项目:
新建县医院门诊楼。
新建食品、药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中心。
新建社区医疗服务网点50个。
改扩建村级卫生所278个。
规划好结核病防治所门诊楼、精神病院、卫生监督业务用房及卫生学校。
3、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效吸引劳动力在园区就业;利用职教中心培养技术工人,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劳动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巩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工伤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关心和重视弱势群体,计划建设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一所,计划建设城镇流浪人口救助中心一所;切实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积极推进养老产业社会化,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一所高标准老年公寓,9所区域中心敬老院,改造县养老院。
“十二五”末期,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率100%。
4、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加大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营造人才集聚和成长的良好环境。引导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合理流动,切实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到2015年,全县人才队伍总量达到5万人,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占人才总量的70%。
5、科技和体育事业
完善科技建管体制,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传播与普及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技示范县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企业研发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覆盖城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各种科技中介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建立10个科技型企业、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全面实施科技特派工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到2015年,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实现新突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1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25%。
加快体育社会化步伐,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力度,改扩建县体育馆,增建橡胶跑道。以全运会召开和新市镇建设为契机,建造一批体育活动场所,繁荣社区文体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
6、文化、广电和信息网络事业
加强城乡公共文体设施和文化产业建设,发展和培育5至8家重点文化企业,引进2至3家域外龙头文化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全面开展业务和资本战略合作。实现我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以上,逐步发挥文化产业的经济拉动作用,进入全省文化产业强县行列。
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屯屯通”工程,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全面实现广播电视的提档升级,新闻宣传、节目制作、设施设备、管理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达到省级先进水平。新建高标准广播电视广告节目制作中心。到2011年实现县城内有线电视数字化,2015年实现全县广播和有线电视数字化全覆盖。加大信息网络建设,推动信息产业全面提高,构建信息平台,实现网络全覆盖。
7、人口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至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65万以内,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38‰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例趋于平衡。大力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做好人口发展预测工作,努力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一级甲等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15个。
8、民政事业与特殊群体
建立和完善拥军优抚安置工作体系,做好退伍士兵和军休干部安置工作。为适应国防建设需要,在大虎山军供站建设军供大厦一所;改善军队离休干部休养条件,新建干休所一个。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争取劳务技能培训项目和资金。完善和加强城镇低保工作。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殡仪馆,新建殡葬服务中心。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做好残疾人事业,新建残疾人康复中心,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发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
9、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
加强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加大“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政法体系建设。着力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合法审查制度、集体决策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整体水平,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管理,成立综合执法大队,全面整治县城环境。着力开展法制工作向更广泛领域延深。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拼搏能战,战则能胜”的黑山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10、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灾害预警、预测、预报能力,及时应对突发灾害。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应急防范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强质量监督工作,提升监管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农产品、食品、药品、化妆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加强信访工作,有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争创全国平安县,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11、民族、宗教、档案工作
建立健全民族宗教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确保民族宗教领域的稳定和谐,不断提高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能力。继续加强档案工作,加快档案馆建设。
贯彻实施国家、省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措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强力推进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扩大开放与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以解放思想为基本前提,以优化环境为关键举措,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有效途径,以产业区为重要载体,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积极吸引外资、鼓励对外投资。
建设城乡园区基础设施,预留项目发展用地,打造宜居宜商的和谐环境,增强项目的区域吸引力,发挥资源、产业和区位的比较优势,强化招商人才队伍建设,浓重全社会招商氛围,创新招商体制,引进一批产业关联性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和项目,打造产业集群。
“十二五”期间,实现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个。到“十二五”末期,全县累计利用外资达到2亿美元,外贸出口实现2500万美元。
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友好的原则,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以及城市绿地资源,创造“山、水、城、林”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以城市大外环路为生态灰道、以庞河水系为生态蓝道、以绕阳河湿地为生态绿道,构成黑山生态廊道骨架。
发展低碳经济,开展相应的常规监测、严格管理。积极推进发展集中供热,减少烟尘污染。加强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实现县城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提倡利用清洁能源。
到2015年,地表水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城区达到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标率稳定在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区域噪声达标区面积覆盖率大于80%。按照国家、省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要求,确保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监管能力和环境应急能力全面提升,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生态县建设持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清洁优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科学发展、驾驭全局、处理社会矛盾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勤政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团结协调的干部队伍,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全面实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强大的体制保障。
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广泛宣传《纲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将规划与年度计划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使年度计划更好体现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建立规划评估修订机制,根据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在科学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调整方案。
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出台新政策,全力拓展政策空间,切实发挥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建立定期督查制度,为“十二五”规划纲要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五、专项规划保障
认真做好专项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支撑,全力保障“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跻身沈阳经济区规划》
《辽宁省生态化人居环境示范区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城总体规划》
《交通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规划》
《庞河产业区发展规划》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
《新市镇发展规划》
(一)产业集群
发展集群经济,重点打造六大产业集群:
产 业 集 群 |
|
六 大 产业 集群 |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花生加工能力20万吨;生猪、肉牛、鸡加工量分别达到400万头、50万头和3000万只,杂粮加工能力30万吨。到2015年,产值实现500亿元。 |
机电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大力推进铸造、机电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15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
|
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产业集群:发展煤炭行业,八道壕煤矿实现年产煤300万吨,建设八道壕经济区火电厂和县城热电联产项目;加大对钠基膨润土的开采、研发和利用。到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
|
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物流产业,整合传统8大市场,建设花生、杂粮、水果蔬菜、肉蛋禽、牲畜、家具、建材、小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
|
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利用肉牛、生猪、鸡屠宰副产品,发展新兴制药产业。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
|
新能源产业集群:开发黑山丰富的风力资源,实现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
(二)重点规划项目(见附表)
重点规划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地产开发、城镇基础设施、政法基础设施、小城镇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贸流通、交通、能源、循环经济等十二类215个项目,总投资4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