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市政协 政务微信|政务微博|政务邮箱|APP|ENGLISH|繁体中文|无障碍浏览
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2日  来源: 字体:  

  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凌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凌海全力开发建设沿海经济带,建设现代化滨海中等城市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促进凌海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纲要》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

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凌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创新思维和改革开放,积极进取,攻坚克难,实现了资本快速积累、总量高速增长、结构加速调整的良好局面,预计“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到2010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292元,年均增长23.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9亿元,年均增长33.6%。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3.8:40.1:26.1调整到17.5:55.3:27.2。非农产业比重上升了16.3%,其中以工业为主体的二次产业比重上升了1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3.5%。

  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亿元,年均增长51.5%。交通、能源、教育、卫生及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城市和城镇化发展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中心区主要道路、给排水系统能力等级显著提升,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垃圾无害化处理现代设施体系逐步完善,通讯、运输、服务场所设施、功能手段高端化发展,老城区改造、新区南拓进展加快,一批高层建筑引领城市空间拓展立体化攀升;滨海公路、锦州湾机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境内现代交通体系;大有临海产业园区基础实施建设快速推进,小城镇基础建设水平普遍提升。整体功能和城市形象已经满足建设中等城市的基本要求。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实现18000元,年均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200元,年均增长16.1%。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实现26平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实现33.8平米。百户拥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拥有率分别达到77.2%和54.5%,电脑宽带普及率达到22.5%,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70%。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城镇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12%提高到15%,森林覆盖率由11.5%提升到15.2%(凌海极限是27%)。工业废气、废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70%,工业固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3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20万亩。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实现9700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5年落户外资企业40家,自营出口企业增加16家。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累计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8倍。大有临海产业园区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56%;光合密封实业有限公司跨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科诚电力电气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被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30户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建成2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覆盖率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5年累计申请专利282件,授权专利205件。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全面升级,职业教育特色明显;教育教学条件环境更加完善,建成高标准凌海实验学校,按照省定标准基本完成乡镇九年义校建设,凌海市职业教育中心完成新一轮专业教学设备配套建设。城乡居民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重大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形成,农村常住人口新农合参合率100%。建立起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社会保障体系,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83万、5.8万、3.3万、0.5万和0.42万。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5.5‰和0.86‰。

二、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

  总体看,“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十一五”的发展使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一五”工作也使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把思想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坚定不移的推进现代化建设;二是坚持工业立市,积极优化经济结构,强化项目支撑,培育规模企业发展,带动经济整体提升;三是坚持特色发展,发挥凌海资源、区位优势,大力促进“三乡”、“三县”产业发展壮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社会的全面进步,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五是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全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些基本经验在我市未来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仍然存在。突出的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创新发展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付出资源环境代价较大,能源、土地、资金等约束性矛盾突出;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现状,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差距较大;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行政管理、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三、总体发展环境

  综合分析我市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利弊因素,“十二五”时期,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将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利机遇。一是扩大居民消费,从富国发展优先,转向富民发展优先,是继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之后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二次“转型”,是支持未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宏观走势,而“十二五”时期又是实现这种转型的关键五年,综合各种推进策略、利好政策和整体环境会更加适合处于上升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二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使我市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利好政策与机遇;三是大有临海产业园区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锦州机场正式开工建设,以及锦州发展重心由内向外的总体布局,都会为我市沿海经济发展搭建最佳的载体、平台;四是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会争取到更多的面向农村城镇化、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支持;五是我市“十一五”以来投入的项目正在转化为实质性的经济增长点,以及经济综合实力的积累提升,为“十二五”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挑战制约。一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以间接或直接方式制约发展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还在增多、增大;二是周边地区竞争日益激烈,发展压力将逐步加大;三是这场金融危机暴露出我市产业结构整体上对市场变化、市场风险的适应性和抵御性不强,主导产业相对单一,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四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新要求相适应,产业政策、土地能源供给等对新上项目的约束性更加明显;五是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都将成为落实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社会各种矛盾凸显期的挑战更加严峻。

  总之,“十二五”时期,仍将是一个全面改革、全面开放、全面创新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只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解放思想,全市上下形成合力,与时俱进,共同拼搏,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破解各种难题、战胜各种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各种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创新强市”、“民生安市”四大战略,大力发展“沿海、沿河、沿路、沿山”特色经济带,围绕县域主导产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强力推进大有、建业经济新区开发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力打造渤海湾现代化滨海中等城市。

  “十二五”期间,促进凌海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原则。

二、战略定位

  ——区域功能定位: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重要窗口;锦州湾“两港”、沿海先进产业发展的空间高地。

  ——城市定位:功能现代化、生态园林化、生活舒适化的新兴滨海中等城市。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凌海在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前十名的基础上排位要进一步前移,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到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持续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1%。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提升。三次产业的比重达到11.9:59.6:28.5。{62,9.1%/310,23%(其中工业增加值307、建筑业增加值3)/148,20.1%}

  滨海中等城市建设取得实效。城市中心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双羊副中心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万人。大有、建业经济区规划起步面积30.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万人。人均拥有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水平大幅提高,构筑现代化滨海中等城市框架。

  公共服务不断发展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取得重大成效。规划启动大凌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产业带建设;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分别达到?%和9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在岗职工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统筹城乡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米;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80%以上。

  

第三章  发展重点与产业结构

  一、沿海经济带建设

  以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为依托,加快推进沿海化进程,构建滨海中等城市新格局。 

  (一)大有经济区

  建设成为具有高端产业集聚功能的新经济增长高地,具有综合齐全服务功能的战略空间支点,具有较强的域外资金吸引力的对外开放的投资先导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功能的创业宜居新区。到2015年,初步建成规划起步区1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万人。

  功能定位。新能源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物流基地和滨海生态旅游观光园;对外开放窗口、示范区和承接凌海市城区南移的滨海新城区。

  产业特色。以钼业、机械、化工、塑料、文化创意、航空航天和仓储物流为主导产业,其中化工、塑料、文化创意作为近期主导产业。

  ——化工产业。计划投资50亿元,重点建设化工产业园区,打造年产20万吨钛白粉生产基地。

  ——塑料产业。结合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发展特种塑料产业及塑料机械制造产业,五年期间引进宁波塑料产业等企业100户。

  ——文化创意产业。计划投资20亿元,重点发展温泉旅游业,开发主体项目、温泉项目、景观项目和独立项目共31个。

  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19亿元,加快建设园区道路工程、水源工程、集中供热工程、污水处理工厂和垃圾处理厂。

  (二)建业经济区

  依托锦州湾机场,形成产业区和生活区两条发展带,推进航空服务区及临空物流区、制造业集聚区和综合服务区建设,建设航空物流城。2013年,锦州机场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到2015年,初步建成规划起步区1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万人。

  航空服务区及临空物流区。建设机场及机场配套设施,发展航空基础产业和航空运输及仓储物流业。

  制造业集聚区。依托区域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及配送业。发展以电子信息产品、轻型机电产品为主导的制造业集聚组团。规划建设台资企业园岛,承接产业转移。

  综合服务区。以生活居住、旅游服务、商务会展功能为主,承接凌海市城区南扩的人口转移。

二、工业经济发展

  以全省实施工业振兴工程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企业提升、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为重点,构建“一带、两新、三大集群、四项工程”发展体系,实现凌海工业经济提速升级。

  (一)突出“一带”,即凌海市区至双羊间沿路示范经济带

  依托境内国、省公路不同路段区位、资源和小城镇节点优势,培育国道102线,省道大锦线、锦东线,县道兴阎线4条不同特色沿路经济带,实现二、三产业向沿路规模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带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十二五”期间,重点把大锦线凌海市区至双羊区间打造为以新市区为建设标准,销售产值(含服务业)达到200亿元的示范产业带和城市连接带。一是扩大产业群规模。壮大汽车配件、建材、饲料、机械、机电、化工、精深冶炼产业;积极发展药品包装、工程塑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企业提升上水平。实现优势产业链进一步拉长,吸引更多配套企业和产业链企业进入;实现企业品牌意识、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培育“两新”,即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培育

  新材料。依托金城航空器材有限公司、锦州凯兰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形成飞机客舱内装饰件、航空零部件、飞机复合材料等系列产品;鑫华硅业有限公司1500吨百分之八十五电子级、百分之十五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

  新能源。依托三台子至白台子、大业、余积、温滴楼、翠岩、班吉塔、沈家台等乡镇横贯百余里的北部山脉,形成沿山风电清洁能源产业带。

  (三)发展“三大集群”,即三大超百亿产业集群发展

  金属冶炼压延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新华龙、沈宏、华宇、金华、衡泰等企业,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节能降耗技术,搞好原材料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巩固钒铁、钒铝、氧化锆和高纯金属铬等优势产品,积极开发钼系列精深加工,打造“钼铁之乡”。重点支持新华龙公司钼系列产品开发规划,积极推进公司上市,实现“十二五”期间销售产值达到50亿元、产品产量亚洲最大的发展目标。全市金属冶炼压延精深加工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产值翻一番达到200亿元。

  石材建材加工产业集群。依托石山、白台子两个园区组建石材产业集群,实行集约经营,培育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稳定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创造地方名牌,打入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以三鸽、东蒙水泥有限公司为龙头组建水泥加工产业集群,在“十一五”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设备整体改造基础上,上一批技术先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型回转窑熟料生产线和水泥粉磨站生产线。重点扶持锦州三鸽水泥制造公司实现新建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熟料回转窑生产线项目,填补目前锦州地区水泥生产一项重大技术空白,使水泥熟料年产量翻一番达到300万吨。以实现百亿产值发展规模推进凌海加快走向“石材建材大县”行列。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依托基地支撑,延伸壮大“小菜”产业链条,打造“小菜之乡”,推进产品国际化。“十二五”期间,通过原址扩建和大有临海产业园区新建两期工程,百通集团系列“小菜”产品的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增加新品种30个,出口比率达到70%以上,由目前主要覆盖日本市场逐步实现对新加坡、美国、韩国、俄罗斯等欧美市场的推进和占领,实现加工能力、出口销售、基地规模和种植面积四个翻一番。支持达莲海珍品、凌达海参养殖、精加工业做大做强,发展营养、保健、功能性海洋食品,打造“海参之乡”。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扩产扩能,开发新产品、名优产品,延长产业链,在百合小菜创国家名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松牌”罐头、“森和”谷米、“邦特”猪肉和“达莲”海产品创省级名牌。以十大支柱企业和十大名牌产品带动凌海农产品加工百亿产业集群发展。

  (四)建设“四项工程”,即企业提升工程、节约淘汰落后产能工程、并购工程,项目建设工程。

  企业提升工程。以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壮大企业规模为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通过采取项目建设、上市融资、技术创新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使其逐步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带动全市工业企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华龙钼业、光和密封企业融资上市。

  节能环保淘汰落后产能工程。重点搞好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100万吨纸技改扩建工程,总投资40.1亿元,以引进40台套国外先进的上浆系统和新上国内配套设备投资为主,总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年产涂布白卡纸60万吨、高档文化用纸40万吨。到2015年,全市以高新技术产业替代落后产能实现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5%,以高新技术推进培育形成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100个。

  并购工程。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筛选确定一批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大、发展稳定的企业,通过重组兼并、股份改造、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全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

  项目推进工程。进一步完善项目促进机制,健全项目推进工作网络体系,形成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推进合力。用好用活重大产业化项目发展专项资金等扶持政策。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给予重点推进。着力抓好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40亿扩建年产100万吨纸浆项目;中信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20亿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一期10万吨项目;凌海市鑫华硅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5.3亿年产1500吨多晶硅项目;锦州三鸽水泥制造有限公司总投资5.4亿元年产300万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光合密封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锦州新华龙铁合金有限公司等新建、扩建改造13个总计投资额28亿元以上项目。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

  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加快产业联动发展,打造运输业大县;大力培育服务领域消费热点,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着力抓好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运作规范、全面开放的新型现代服务业体系。

  做强物流业。充分发挥我市区域优势,适应客运舒适化、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需求,加快发展运输物流业,把我市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性运输物流枢纽。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企业在现代物流中的主体优势,推进道路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营销企业的合作,促进大型运输企业由承运人向物流经营人转变。支持工商企业与运输、仓储、邮政等企业的联合重组,引导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逐步向综合服务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过渡。鼓励个体、私营运输户组建民营运输企业。建成客运、铁路、双河货运3个大型物流中心,培育3个二级以上、7个三级以上物流企业,逐步完善仓储、包装、理货、配载、零担、装卸、信息等功能。

  发展金融保险业。不断强化壮大金融组织体系,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适度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满足客户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以银行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品种和融资、结算手段,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扩大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贷款规模,加快开发新的消费贷款品种,逐步形成服务种类齐全、竞争有序、资信优良、手续简便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

  开发信息服务业。推进“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外网综合网络平台,融入辽西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和辽西电子商务平台。

  引导中介咨询服务业。进一步发展、规范经纪、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中介服组织,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围绕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示范、培训和推广,积极扶持为“三农”服务的中介组织发展。

  提升商贸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有一定辐射功能的大型专业市场、中心商城,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装饰装潢材料市场、汽车配件和维修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新型业态。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和业绩好的服务业企业,促进其向品牌化发展,华跃农机力争进入全国“双百”市场工程,大力吸引域外知名服务企业、地区总部代理落户凌海。

  培育房地产业。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保证房地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健全、完善和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体系,开展为房屋开发交易服务的评估、公证、经纪、保险、贷款等一条龙服务,提高房地产交易服务质量和交易水平。激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简化手续,降低费用,发展各种形式的住房消费信贷。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建立健全房地产信息、评估、经纪等中介服务体系,加强房地产权属管理。提高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力争实现物业服务管理无“死角”。完善房地产法规体系,保障房地产业健康、规范、持续发展。

  推进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服务业,将发展社区服务业与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加强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并纳入城区建设规划。重点抓好家政、托老、保健、保洁保安、文体娱乐等社区服务业,每个社区要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和若干个社区服务站。

  壮大旅游业。依托大有经济区地热资源,采用全新的主体化、复合型、度假型温泉开发模式,加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打造省级旅游重点产业。与锦州地区旅游景点组团,启动萧军纪念馆、萧军故里、辽沈战役前线指挥所、张作霖墓园、翠岩山庄、吴楚山庄、汤池子硫泉、岩井寺景区二日游。

  服务业载体建设。老城区改造,新城区、新市镇建设要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留足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策划和实施一批对全市服务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和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

四、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经营模式、增长方式全面升级,以“五大工程”、“三大体系”建设,确保农业经济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发展目标跨越。

  (一)实施“五大工程”, 推进农业产业化、产品品牌化、生产专业化、农业标准化、设施现代化。

  实施园区、龙头企业工程。一是培育能体现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高标准现代产业园区,以实现“五高六化”(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重大贡献率高、人均收入水平率高和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为目标,把圣田、达莲等7个农业综合产业园区打造成省级标准园区。培育锦州市级5类专业化标准园区60个。二是做大做强一大批引领结构调整升级,拉长产业链条,带动一方致富的“小巨人”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5年,全市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发展种养业为基础,以公司十农户为基本模式的农业产业化建设,要在壮大主导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实现农商有机结合,增强基地农民共同受益,引导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深加工型产业延伸等各个环节上全面实现提档升级。

  实施粮果优质工程。一是加速粮果布局调整,加速向种植优势区域集中,2015年,主产乡镇粮食、水果的播种、栽植面积均达到全市的75%以上,商品率达到80%以上,二是突出作物品种优选,提高产品优良品质比率。2015年,玉米、水稻、小杂粮、苹果、梨、葡萄、大枣等主要产品至少要新培育10个以上“品牌”,产品优质率普遍达到80%以上。

  实施“生猪大县”工程。“十二五”期间,要以国家级“生猪大县”为目标,强化“一个转变”、“三个提高”,促进畜牧业发展跨越升级 。“生猪大县”的基本目标是:年饲养量达到600万头,饲养专业化水平达到90%以上,生猪产品后续加工形成规模产业。一个转变:即建设畜产品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向高附加值转变。投资5000万元,新上日宰杀并加工千头生猪的大型现代化加工企业;投资1.2亿元把九股河肉禽有限公司建设成为集饲料生产、种禽繁育、肉禽饲养、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集团企业;投资3000万元,新上年生产能力20万吨乳品加工企业,实现我市畜禽乳产品深加工零的突破。三个提高:即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规模饲养小区建设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市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投资2000万新建一做大型饲料加工企业,提高育肥生猪饲料自供比例,节约成本25%-40%左右;按照专业、集约、高效、安全四要素新建畜禽规模饲养小区2000个。

  实施绿色食品工程。要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加强农产品认证工作,把农产品的产地认证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的认证贯穿于生产、加工、经营全过程。逐步建立完善的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按照“生产有规程,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的建设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实验区,要通过示范区建设的典型辐射,增强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实施海淡水精品养殖加工工程。以打造“海参之乡”,构筑10个板块基地,建设10个渔业园区,培育10个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优质海水养殖发展。201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60万亩,其中海水养殖138万亩。底播增养殖面积达到110万亩,浅海箱式养殖2万亩,筑池养殖面积12万亩,发展海参、河豚鱼、对虾、牙鲆鱼工厂化精品养殖;以龙头企业带动水产品实现二次增值。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家以上,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占水产品总量的25%以上,主要是通过采用保鲜技术措施,提升海洋捕捞产品质量,搞好大宗低值水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加工的系列开发。

  (二)建设“三大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保障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新办法,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多方筹措资金,搞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区域站建设,使其建成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的农技推广机制。

  农业机械化体系。在基本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农林牧渔生产机械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示范推广生态、环保及资源节约型农机技术和设备,农业机械为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份额占当年总额的6%以上。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逐步建立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导,加速农民与市场、科技对接进程,真正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新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组织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对各类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力度,严禁对土地、淡水、海域、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性无序开发,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增加资源保有量和可持续供给能力。建立完善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改造耗能高、污染重、效益差的产业,鼓励企业走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三废”排放低、经济效益明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思想认识。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依托大凌河与南部滨海建立河海生态廊道,规划发展新能源、湿地旅游、景观带、绿色农业工程,建设沿河绿色、低碳、生态产业带。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十二五”期间,40万亩宜林荒山全部绿化,营造海防林8万亩,以大凌河沿岸为主培育速生丰产林10万亩,生态修复工程10万亩。围绕环境保护与利用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城市防洪、治涝抗旱、水源保护、农村安全饮水等六大水利工程和环保工程。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与基础设施

一、城市空间布局

  以现有市区为中心区,以双羊为副中心区,组团大有、建业新城,搭建中等城市骨架,形成凌海城市和城镇化核心圈。

  中心区发展布局。靓化一带(大凌河城区生态景观带),极化两轴(凌海大街、国庆路),南拓带动提升,东部优化金城板块,西延开通凌河路(凌海大街—兰家公铁立交桥)形成新的西外环线。实现功能分区清晰,基础功能完善,综合承载力强,产业和人口聚集效应明显。

  推进城市南扩。城市南扩新区范围:北起商业路,南止102国道,东至凌海大街,西到西环线。规划总面积2.96平方公里。预计总投资48.5亿元,建成集居住、商业金融、教育文化、商务办公、行政办公、医疗卫生、市府广场等七大功能板块。

  积极稳妥发展城市公交。在现有运营线路基础上新开辟3条市内及市内连接近郊的公共交通线路。

  建设沿海生态滨海新城。依托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促进人口转移集聚,积极推进沿海城镇化进程,打造生态宜居旅游观光滨海新城和具有高端产业集聚功能的新经济增长高地。

  

二、基础设施建设

  公路建设。依托主干线,面向农村腹地延伸公路通达里程,提高道路等级标准,形成连接城乡,直达全国各地的公路集疏网络。投资2.76亿元,按一级路标准,在兴阎线南段建设滨海公路、锦州湾机场至境内京沈高速、102国道连接线19.7公里;投资3.5亿元,新建右滨线2级公路30公里;投资9900万元,建双滨线2级公路30公里;道路提等升级完成路基改造345公里,完成黑色路面新改建及大中修355公里,乡级公路提县级公路80公里,农村公路提乡级路412公里,完善农村公路网规划6 l 8公里,完成新改建桥梁4116米/67座,完成安保工程1100延长米,完成工程总投资18.9亿元。

  运输场站建设。计划投资1125万元,购置中型中级客车25台,新开辟客营线路13条近4000公里;开通凌海至北京、承德、赤峰、秦皇岛、鞍山、本溪、大连的直通客运班车。到2015年末拥有客车总量约200台,营运线路115条,营运里程超过1万公里以上。 

  轨道交通。根据全省轨道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适时启动大有经济区至建业经济区至龙栖湾新区、凌海城区至大有经济区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

  能源建设。开工建设垃圾发电项目,计划2-3年时间完成该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装机规模达到30MW。到2015年风电新增装机规模达到80万千瓦,新建5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场16个。

  港口建设。依托大有经济区沿海岸线资源,开展大有新港区规划论证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大有新港区。

三、市政设施建设

  城区道路工程。新建、改扩建主干道6条,其中新建4条主干道。改扩建次干道7条。

  供水排水工程。新建水源地一处、新建DN100-DA600球墨铸铁管道22.4KM、新建加压泵站一处、新建10000吨清水池两座。排水工程共计改造暗渠总长2600米,排水管道总长1.77万米。

  供热供气工程。新建换热站三座,新铺设配套一级管网1万米、二级管网1.7万米,改造二级管网2.1万米。全市新增管道供气用户1.2万户,实现管道入户2.7万户,管道供气普及率达70%,日供气量3600立方米,新增小区气化站5座,铺设管网6万米。加速天然气引进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环卫设施工程。分期分批在城郊区建小型垃圾压缩站,彻底解决我市整体环境及二次污染问题。

  园林绿化工程。因地制宜地构筑布局合理、层次丰富、生态健全、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主要包括九华山公园续建扩建、南扩、街道绿地等共计25万平方米。

  大凌河景观工程。整修、新建加固堤防3000米以上,新建拦河橡胶坝一座,两岸堤防迎水侧向河道内修建100米宽连续台地,沿河两岸绿化景观带及沿河道路修建。

四、城市管理与经营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着眼于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把城市的卫生保洁、交通秩序、治安和市场管理作为重点,管建结合,由临时突击向规范管理转变。要强化各部门的管理职能,明确目标,严格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继续实行“畅通工程”,全方位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

  科学搞好城市经营。切实搞好城市土地招标拍卖和城市基础设施招商引资。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严格垄断土地市场,对城镇规划区内所有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五、小城镇建设

  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阎家、新庄子、安屯、右卫、石山、三台子、余积、翠岩、班吉塔、沈家台、板石沟11个各具特色的中心市镇。坚持结合实际,突出优势,按照综合型、特色产业型、工业主导型、专业贸易型等模式进行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把引导民营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的集聚效应。

第五章  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一、体制改革

  以适应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目的,营造益于创新和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稳步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向公共服务和依法行政上来,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责范围,理顺政府部门层级之间、部门之间的职责,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

  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投资审批、核准、备案制,引导政府管理的公共资源配置的要素流向、投资方向和产业发展。

  加快实施财政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加强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加强“两基”建设,提高财政运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规范财政收入,整合财政资源,加强科学管理和审计制度,加大公众对财政运行的民主监督;合理调整财政支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财政对实现社会公平的调控能力和对稳定社会的保障能力;从规范土地、采矿权出让、有偿使用收入和海域使用收入的管理入手,完善非税收入管理体制。

  不断完善农村综合改革。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落实土地承包各项政策,有效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加快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在农村的覆盖面。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发展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组织和经济技术协会,提          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现代市场体系改革。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完善房地产市场,建设区域性交易中心;加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建设,完善网络体系;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规范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为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制度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对外开放

  紧紧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全面加快对外开放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我市开放型经济建设水平。

  构筑拥有先导区、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大有凌海产业园区,要坚持发展科技含量高、效益好、污染少、产业关联度大的开放型工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加大对内对外招商引资,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效应,早日培育成为我市乃至锦州湾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之一。坚持一、二、三产业和一切准入的经营性领域、公益性事业并举,资金、技术、管理并重,资源整合共享的方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带动密集型产业和 出口加工业。巩固日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开拓欧美非开放途径,勇创内地先进地区开放新局面。

  全面提升软环境建设。用硬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市场、政策、法制和生活环境,提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积极推行和完善“一条龙服务”,全面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减少行政性收费审批项目,要落实鼓励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提高政府公信力,努力打造“诚信凌海”。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手段。促进招商引资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要特别重视利用信息化和现代化先进技术与手段进行招商,逐步变革传统的招商引资工作方法和模式,使招商引资手段和模式与迅速变化的国际资本市场相适应。积极推行产业招商、产权招商、风险基金代理中介组合等新型招商手段。

第六章  创新能力培育与公共服务发展

一、创新能力培育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主线,在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方面,发挥好科技的先导作用和推动作用。2015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以上,规模以上科技密集型企业达到60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达到7个,农业科技示范园达到60个,全市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达到100%。

  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实施科技重大项目攻关、战略性新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农村科技特派行动、民生科技发展、科技创新平台等六大科技专项计划,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协同创新,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国家、省、市科技政策和科技专项资金的支持,使企业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从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引资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重点制定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奖励和引进技术、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办法,推动科技体系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到2015年,科技专项经费投入达到1500万元以上。

二、公共服务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立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新方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学前教育重点建立起以市乡示范性幼儿园为骨干,村办幼儿园、学前班、幼教点及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办园形式相结合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全市视、听、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达到99以上,提高多媒体教育投入和使用程度,全市中小学实现“班班通”,教师全面实现电子化备课;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80%以上,在校生突破9000人;建设辽西地区县级一流职教中心,年招生规模达到1500人以上,80%的乡镇文化技术学校达到省规定标准,全市适龄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初中后职业培训的比例达到97%以上;继续完善校舍及附属设施建设,确保校舍安全及学校环境安全。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全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建设,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体制;提高凌海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大凌河医院等大型医院医疗水平,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市直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投入资金累计达到4000万元以上;加强疾病控制、精神卫生、采供血、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为指导,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医务人力资源要求。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50%以上,城市社区50%、农村30%建有群众体育指导站;完善三级训练网络,市级体育运动学校达到2所以上,恢复设立乡镇级少年儿童体育学校,进一步探索中小学“体教结合”之路,市体育运动学校突出特色,搞活办学体制,向上一级运动队输送率达10%以上,运动项目10项以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继续抓好体育彩票的销售工作,基本形成以体育竞技表演、体育旅游、体育娱乐、体育健身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

  繁荣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道、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好展示凌海人文形象的文化大厦、图书馆大楼、文物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公共设施;加大争取国家对基层文化发展资金投入和本级发展资金筹措的力度,着力推进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搞好“周末文化广场”、节假日各类喜庆表演、比赛活动,提高品位、提高水平,普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活动。加强对文化传播媒体、场所、作品的管理,净化文化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向上、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巩固提高中央一套、中央七套无线电视覆盖率,办好具有凌海特色节目,实现四级节目覆盖;增加有线电视入户率,在全市现有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的基础上,每年增加百分之五的入户率,到2015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0万户;促进有线网络尽快由模拟变数字、单项变双向,实现“看”电视成为“用”电视,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发展移动电视业务,加快推动“三网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全方位服务。

第七章  民生保障与和谐凌海

一、人口发展

  要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2015年总人口控制在53.9万人左右,年均人口出生率为5.91‰左右,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91‰。各项工作全面实现依法管理程序化、村(居)民自治制度化、优质服务规范化、政策推动多元化、综合治理职责化。人口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基本实现人口现代化。

二、城乡就业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体系基本完善,建立健全促进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机制。实施素质培训工程,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加大政策优惠扶持力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劳务输出和创业、就业服务网络,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广开就业门路,提升就业质量。到2015年,实名制安置就业3万人(次)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

  

三、社会保障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5万人、12.1万人、3.5万人、2.2万人和1.8万人;各类保险待遇水平平均增幅达到7.6%以上,按时足额发放率和支付率均达到100%;新农保参保率达到应参人数70%以上。适应人口老龄化和服务社会化发展需求,“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和省投入以及自筹资金5675万元,启动凌海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新建老年公寓、老年服务中心、区域性中心敬老院(7所),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设立服务床位1000张。

四、和谐凌海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广泛深入开展“三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五项工程”建设。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主线,广泛、多样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和谐城区建设工程、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工程、行业服务创优工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实现全民文明素质、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以深入开展军地“双拥共建”活动带动文明凌海、和谐凌海建设。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健康舆论支撑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市。坚持和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快政府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依法行政,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推进司法机关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城市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推进“诚信凌海”建设。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为目标。到2013年,全社会基本形成文明守信的良好风尚,建立起信用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信用服务行业监管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使信用政策体系建设和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活跃的信用市场需求,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都能普遍运用信用工具,查询信用报告,使信用交易和信用消费在信用制度的支持下得到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基本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信用中介服务行业,信用服务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基础;基本形成相应的信用法规制度,有效地对信用行业进行规范管理,使信用管理和征信活动有法可依,在法律框架下依法开展,使诚实守信逐步成为市场主流和社会规范。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使农村逐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大落实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沿海村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全市村屯街巷路面达到沙石化等级或以上标准。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管理制度。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加强各项支农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强化公共安全建设。一是加强安全生产。完善监管机制,严格安全执法,严肃执行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治理排除重大事故隐患。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提高处置能力。加强质量监督工作,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建立健全日常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节处理机制,有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加强乡镇政权和社区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化解矛盾和纠纷能力。建立完善保障正常运转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搞好防灾减灾。发展气象、地震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震、冰雪、洪涝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立监测预报、灾害防治和紧急救援工作体系,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八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推进策略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设满意型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办事效率、行政执法和社会诚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努力营造创业宽松、社会文明、人居安全的发展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公共服务程序,建立并联审批制度(绿色通道)和限时办结制度,合理划分职能,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能,建设高效型政府。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政府行为,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行政行为执法监督,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满意型政府。

  增加财政收入,建立和强化投融资体系。要大力培植税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积极扶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培植和发展新的税收增长点。加强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用设施建设、扩大农村覆盖范围以及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投入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切实提高全民纳税意识,严厉打击偷、逃、骗、抗税行为。要多渠道筹措和落实建设资金,保障规划有效实施。要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各级政府的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辽宁省、锦州市政策性资金的支持。要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建投融资平台,提高地方投融资能力。

  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规划实施项目支撑是保证。“十二五”期间,全市共谋划重大项目300个,总投资规模匡算800亿元。其中,农业项目30个,工业项目180个, 三产项目40个,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项目30个,社会发展项目20个。

二、保障措施

  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制定出台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各种相关政策。土地政策上要按照规划确定发展重点,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技术含量、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等因素,给予不同程度的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减免,支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财税政策上发挥财政的支持和调节作用,将财政收缴的税收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建立奖励资金等形式大力支持就业,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运用财政支出手段,维护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转移支付,救助弱势群体,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才政策上对我市未来发展所需的各类实用人才,要制定优越的招引条件,只要在规定时段内达到试用要求标准,就要保障人才在生活待遇、工作条件上的政策兑现。

  强化《纲要》有效实施。《纲要》经过市人代会审议批准后,是指导凌海“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各项专项规划,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的基本依据。搞好年度计划与《纲要》的衔接,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规划任务进行分解。加强《纲要》实施跟踪分析,通过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市人大报告,并向市政协通报。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纲要》中的重大项目进行分解落实,确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实施。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健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制度,经评估若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实施。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锦州市人民政府地址:锦州市市府路68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科汇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 辽ICP备0512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