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市政协 政务微信|政务微博|政务邮箱|APP|ENGLISH|繁体中文|无障碍浏览
锦州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7日  来源: 字体:  

  

  根据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决策部署,为全面提升我市的服务业水平,促进全市服务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打造我市辽西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步伐,依据全市总体规划,特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规划的依据

  (一)发展基础

  1.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05.4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7%,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税收比重不断上升,2009年,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37.3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地方税收总额的28.3%,对地方财政贡献率逐年增加,服务业已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纳就业人员不断增加,2009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52万人,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对外开放不断拓展,2009年我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额为3159万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的比重达8.6%,同比增长382 %,涉及到公用事业、酒店、商贸、旅游等行业,服务业已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区位优势明显

  锦州市地处关内外咽喉要冲,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内蒙东部、东北西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全省“五点一线”沿海区域经济布局中重要一点。锦州位于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是连接我国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与周边城市均处在“1小时交通圈” 内,已经形成陆海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商贸和物流服务半径覆盖东北西部和内蒙东部地区,成为关内外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这些都为锦州市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和渤海湾物流之都奠定了天然的基础。

  3.人文及科教资源丰富

  锦州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国家级A级景区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各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星级酒店21家;现有7所高等院校和25家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约13万人,教育科研实力居全省第三位,具有现代城市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在条件。

  4.服务业集聚步伐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

  全市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服务业集聚区。到2009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综合性商业网点7.5万个,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网点26个,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综合超市5个,商业连锁经营企业32家,连锁店铺1324个。全市拥有商品市场212处,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29个,年交易额135亿元。我市服务业已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营方式结合、多种服务形式互补的服务业新格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5.信息技术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支柱

  全市党政信息网已投入使用,省、市间已开展了网上办公业务,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均与市网控中心实现了互联互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社保网、治安网、教育网、金融保险网等专业网已投入运行,电子商务已经起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及经营决策的企业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城市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建设正在稳步进行。

  6.政策优势

  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相继实施“三年大变样,十年大振兴”、“建设滨海新锦州”、“一纲五线”等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锦委发〔2009〕1号)等,使服务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锦州市的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锦州市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服务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滞后,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对称;服务业发展质量不高,缺乏领军企业;多数服务行业服务品种单调、手段落后,信息技术产品等高技术手段在服务业领域应用较少、水平较低,赢利和抗风险能力较弱;服务业结构有待改善,教育、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产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仅为15%左右;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服务业的传统观念没有根本改变;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考评体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激励机制;服务业体制改革需不断深化等。

  

  (三)发展机遇

  1.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提供契机

  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得到确定。党的十七大对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都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锦州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辽宁“五点一线”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锦州为重要的节点城市,这也为锦州市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工业的发展为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传统工业和光伏、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以及船舶修造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锦州工业振兴的同时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3.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加快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机会

  国际直接投资流向服务业,跨国公司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加快了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步伐。进入WTO后期,我国大多数服务业领域已对外资开放,限制外资进入的条件逐步减少,这为服务业大规模吸引外资,引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创造了有利条件。

  4.经济发展强劲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

  全市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证。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90亿元,增长16%,总量位居全省第五位。预计规划期内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这一背景下,我市服务业必将有较大的增长。

  5.扩大内需政策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时机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国家制定了4万亿元的经济方案,并启动了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一系列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举措,使服务业迎来了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省加快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为契机,以国际化带动、市场化促进、信息化支撑和法制化保障为发展方针,以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为总体目标,重点规划建设锦州市商贸服务业中心和渤海湾物流之都,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巩固提升传统流通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统筹发展城乡服务业,优化区域布局,加强载体建设,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锦州市的总体规划方案,结合各区、县(市)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发展潜力等因素,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有重点、分层次推进锦州市各地区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

  2.坚持科学布局与合理分工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布局各服务业区域及商业网点网络体系,根据城市空心化的发展趋势和业态特点,使各服务行业在空间上科学布局,经营上合理分工,选项上突出特色,实现错位经营,防止行政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3.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

  锦州市各级政府要通过制定规划、政府引导等手段,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发展潜能,促进企业发展。

  4.坚持生产、生态、生活相协调的原则

  服务业承载着生产、生态、生活等重要功能,规划必须处理好三者关系,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加快服务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确保人民生活安全健康,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进一步确定和强化服务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基本建立起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运作规范、全面开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使之更加具有较强的辐射、集聚功能,使我市真正成为辽西沿海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2.总量指标

  ———服务业增加值实现  782 亿元,年均增长17%。

  ———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 100 亿元,年均增长 25%。

  ———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 64 万人,每年增加2万人。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0%。

  三、发展布局

  (一)总体框架

  根据锦州市总体规划的基本框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我市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现状,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思路是:依托基础,强化功能,拓展空间,优化结构,通过实施“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整块推进,集聚发展”的战略,全力构建“二带、三区、四域”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二带:中央大街商业黄金带和上海路商业黄金带。三区:核心区、先导区和延伸区。即整合古塔区和凌河区现有资源,全面提升其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优先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中心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龙栖湾新区,延伸拓展以商贸、物流业为主的太和区和松山新区;四域:即拓宽锦州市所辖的凌海、北镇、黑山、义县四县(市)域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增强县域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农村服务业。

  (二)布局体系

  1.积极推进中央大街和上海路商业黄金带建设,形成城市商贸中心

  按照现代城市经营理念,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以中央大街和上海路为中心的商业黄金带。把中央大街和上海路商业黄金带建成集商贸、金融保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商业气息的城市中央商务区。

  2.整合古塔区和凌河区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

  古塔区发挥传统商贸优势,整合现有优势资源,构筑7个商贸功能区,全面提升区域商业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即在太阳广场区域新建城市综合体;二轻楼地块建设大型购物广场;以新玛特购物广场、林西路购物广场为中心的现代区域商业集聚区;洛阳路、人民街餐饮娱乐休闲集聚区;以广厦电子市场、锦华电子市场为核心信息软件集聚区;以人民街、洛阳路为基础餐饮美食集聚区;以辽西商贸城为核心建设的铁北综合商贸区。同时建设4条特色商业街,即延安路汽配一条街;宜昌路装饰装潢一条街;南宁路五金建材一条街;山西街机电设备一条街。规划升级、改造、建设7个专业市场,即古塔新区农贸市场、花鸟鱼市场、药材市场(万兴)、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旧物市场、宠物市场等。

  凌河区要紧紧抓住老城区改造的有利契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为目标,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信息、金融、中介等新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构筑5个商贸功能区,发展壮大以辽西小商品批发市场和辽西古玩商城为中心的北部商贸物流集聚区;以东北电子研究所为依托的IT业交易区;以钢材、木材批发市场为依托的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区;以新玛特超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区;以矿山机器厂地址建设家乐福区域购物中心;改造建设东方红宾馆、青少年宫、凌河电业局、百货大楼东侧商业设施,增加新的经营业态,增强中央大街商业集聚功能。

  3.优先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龙栖湾新区,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白沙湾行政生活区

  开发区充分发挥港口、交通、区位等优势,强力发展港口物流;以恒大、渤海、华联北方三大物流企业为支撑,在锦州港与西海工业区和娘娘宫临港产业区之间建设一个现代化综合性物流园区,使其具备代理、包装、加工、储存、运输、配送、展示、交易、信息处理等综合功能。

  发展以白沙湾行政生活区建设为重点的商贸、房地产、金融保险业及社会服务业,规划建设购物中心、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连锁店、商业街以及星级酒店等,打造美丽宜居的滨海新城区。

  依靠西海工业园的汽车零部件和光伏两个主导产业园及四大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另外通过滨海公路将笔架山、梦蓝湾、滨海浴场、老龙头望海广场、娘娘宫海滨建设成风光秀美、设施完备的观光旅游带。

  抓住锦州龙栖湾新区开始大规模起步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加速建设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园、石化轻纺工业园两个“双千亿”产业基地为基础,以规划建设的龙栖湾港区、临港物流和出口加工区、行政生活区为平台,全面加速新区服务业的建设发展。

  加速建设临港物流业,以锦程国际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锦州航星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的两大物流企业为支撑,实现代理、包装、加工、储存、运输、配送、展示、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等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借助港区发展,争取及早在临港物流和出口加工区内建立保税区。

  通过规划建设的行政生活区,加速发展房地产、商贸、金融、保险、邮政、通信、餐饮及其他服务业,规划建设国际商业岛、金融中心、会展中心、世界名品折扣店、星级酒店、综合超市等;同步推进非盈利性服务业发展,建设渤海医疗中心,体育公园、中小学校等,辽宁医学院规划迁入海洋城新址。以服务业的大发展促成人、山、河、湖、海、岛、城和谐相融的海洋城。

  通过正在申办的拟于2013年开幕的世界风景园林艺术博览会项目,正在建设的集会展、商业、休闲、度假于一身的龙浴岛项目,与海洋城相辅相成,带动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开发区和龙栖湾新区,要随着锦州民用机场的建立构建相应的现代物流体系,会同机场打造一流的空运物流服务平台,开创锦州海、陆、空多式联运的新局面。

  4.延伸拓展太和区和松山新区的服务空间,规划发展物流、科技信息、房地产、旅游和教育文化业

  太和区打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区域服务业体系。优化锦州石化公司住宅新区、155厂、电焊条厂、汤河子工业园区区域的商业网点布局,重点建设南郡天下、石化新村、吉祥3条区域商业街。培育、改造建设锦州种子市场、农机市场、十里台农产品和果品3 个市场。加快推进十里台农产品物流园区、小商品加工2个园区建设进程。

  提升北普陀山、汤泉佛教寺庙、钟屯乡老龙湾水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女儿河两岸休闲绿化带建设,并依托锦凌水库开发区内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松山新区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业,物流业、房地产业。重点建设中央南大街商业中心。完成锦州国际酒店、万博会展中心、亿隆国际广场、温州名购购物中心、温州汽配城、ITAT二期工程等重点商业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培育爱家家居中心、光彩市场、南广路汽车销售服务集聚区建设。完善区域内百姓生活所需的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及餐饮服务等设施建设;围绕锦州南站区域的整体开发,以生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金融、物流、科技信息等生产服务业发展,高起点、高标准地构筑现代商业框架,规划建设站前大型购物中心、五星宾馆、大型超市等服务设施,完成新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期末使松山新区形成繁华的区域商业中心,实现经济总量倍增目标。

  5.打造以物流、商贸和旅游为主的凌海市服务业。依托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和锦州港,构建凌海物流业发展平台,打造以物流、商贸和旅游为主的城市。

  做大做强各类商品市场,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重点培育凌海电力商厦、凌海商贸城和凌海唐家蔬菜、华跃农机、石山、白台子石材市场等。培育、发展壮大蔬菜、农机、石材3个物流园区。

  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加强翠岩山自然生态保护区、萧军纪念馆、辽沈战役锦州前线指挥所、张作霖墓、凌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重点发展温泉旅游、风力发电、海产品养殖、红海滩湿地、万亩芦苇、鸟类乐园等观光旅游,培养和扶持一批特色乡村旅游、垂钓游、节会游等,力争把景区(景点)做大、做强、做精,使其尽快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为凌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6.建设以旅游、商贸和农村服务为特色的北镇市服务业。

  北镇市具有生态和民俗文化优势,要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开发打造“一脉双城四区”。“一脉”是指医巫闾山山脉,“双城”是指现北镇城鼓楼以北部分和北镇城全部,“四区”是指以北镇市为旅游集散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建立南、北、东、中部四大游览区。

  围绕北镇工业园区、沟帮子经济开发区、东南工业园区配套建设高档次服务业园区。培育发展沟帮子温州商城,着力发展适应当地实际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组沟帮子熏鸡企业,形成辐射全国的熏鸡市场。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重点培育产地型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争取到规划期末市场年交易额达40亿元,成为东北最大的产地型农产品交易中心;做大中安资材、青堆子鲜蛋、沟帮子建材市场;建设具有2500座储库的常兴和广宁葡萄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园区。

  7.加快黑山县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到规划期末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并与所辖乡镇市场相互交织的网点、市场体系。即县城以商业为中心,环路开发商业网点,增强城南、城东建材市场和内环家具市场服务功能,做大以雨润集团中国北方杂粮物流交易中心、小东黄牛、大十子蔬菜、大虎山蔬菜、胡家蔬菜、黑山果品、镇安生猪、英城子牛羊市场等。规划期末将中国北方杂粮物流交易中心建成占地达1118亩的全国最大的杂粮集散中心和杂粮加工园区,年交易额达50亿元。

  搞好黑山阻击战“101”高地和烈士陵园扩建工程建设;开发以 “一山、二湖、一库”(蛇盘山、莲花湖、南湖公园、龙湾水库)为重点的旅游资源,把黑山旅游资源打造成为“辽西走廊”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亮点。

  8.培育以商贸、农村服务和旅游业为主的义县服务业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开发站前、金三角和新区3个商业群,培育义乌商品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契丹城和仿古、风味等特色商业街。

  培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市场带,筹建义县东北农产品市场,改造提升城关乡农贸、高台子蔬菜、张家卜花生、园林路种子、刘龙台牲畜、大榆树堡果品等批发市场。

  发展温泉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以大奉国寺旅游区所在的县城为中心,形成三大片区,重点打造九大精品旅游区,形成众星捧月格局。通过强化中心,龙头带动,梯次发动和东联西进,推进义县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四、发展重点

  根据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和“两带、三区、四县(市)域”的空间布局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把握优势,梯级推进,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基本思路是: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和物流业,打造辽西地区商贸服务中心和渤海湾物流之都;做大做强旅游、农村服务、餐饮娱乐和房地产等四个优势产业;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升金融保险、信息、教育文化业服务水平;加快发展会展业、旅客运输业、中介咨询业和社区服务业。

  (一)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和物流业

  1.商贸服务业

  以中央大街和上海路商业黄金带为基础,以古塔、凌河和松山新区为核心,重点建设中央大街地下商业街、城市综合体、亿隆国际广场、温州名购购物中心、星月广场、茂业百货、中环广场等大型商业项目,建设集批发、零售、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城市商业中心。在开发区和龙栖湾新区,发展与临港工业、物流园区、旅游、生活休闲相适应的现代商贸体系。充分利用太和区和松山新区的现有商业资源,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大力推进县乡(镇)商业发展,建设农村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商贸流通网点。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促进多样化商业业态发展,完善多层次商贸网络,大幅度提升商贸服务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800亿元,年均增长 20%。将锦州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服务规范、设施先进的辽西地区商贸服务中心。

  2.物流业

  立足城市物流,面向国内和国际区域物流,以锦州港和锦州港龙栖湾港区为龙头,以开发区、龙栖湾新区和锦州市区为依托,以各县(市)为腹地,构建一“港、一区、一场、四带、六集散地、多中心”,形成“国际区域物流圈一国内区域(东北至关里东南沿海)物流圈一辽西沿海经济区物流圈一锦州城市物流圈”的层级辐射、互动发展的新布局。一港,即锦州港;一区,即临港的综合物流园区;一场;即锦州民用机场;四带,即四个分别向葫芦岛、阜新、盘锦(沈阳)、朝阳及以远地区辐射并与之协作互动的物流产业带;六集散地,即分布在锦州市区;龙栖湾及各县(市)并旨在推动锦州城市物流发展、实现以点带面的六个物流集散地;多中心,是指作为物流园区、物流产业带、物流集散地基本构成要素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流通加工中心、储运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使锦州成为东南沿海、蒙、俄、韩、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区域物流枢纽城市,最终把锦州市打造成渤海湾物流之都 。规划期内,重点扶持发展恒大、渤海、华联北方和航星物流四大物流企业。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高对腹地的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1. 旅游业

  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遵循“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形成以锦州城区为统领,以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北镇、义县为主体,以太和区、凌海市为两翼,以黑山为腹地的旅游产业大格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重点抓好“一核两带、三点四区”的建设。即一是做好一核(锦州市区)的服务功能提升;二是抓紧建设两带(滨海大道旅游带、大闾山风光旅游带),迅速提升核心吸引力;三是积极建设三点(寻梦海湾、宜州古镇、广宁古镇),拓展旅游格局;四是加强四区(闾山自然生态保护区,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北普陀山、翠岩山自然生态保护区,锦州海滨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到2015年,入锦游客达到3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5%;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6%,使旅游业成为我市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2.农村服务业

  坚持以城带乡、以商促农原则,以壮大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围绕农业生产重点发展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品流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促进服务业发展向中心镇及农村延伸。从完善农村保障体系,拓宽农村人口就业门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入手,抓好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继续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积极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到2015年,要在已开办1324家农家店的基础上,再开办150家农家店,达到1474家,基本完善覆盖全市农村乡镇、村屯的农家店连锁超市网络。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建立和完善农资连锁经营体制,从源头上遏制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进入流通市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要以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和培训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业,加快农村社区、农村生活服务体系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足村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升其生活质量。

  3.餐饮娱乐业

  按照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人流、物流汇集优势,规划建设一批以国际酒店为代表的高档次的餐饮、宾馆和娱乐业项目。重点抓好人民街、洛阳路餐饮娱乐街的提档升位,把其建成辽西餐饮娱乐的品牌街;开发士英南街闲置的门市房,扩大餐饮娱乐业规模;放大锦州烧烤的品牌效应,将汉口街烧烤街、西安南街民族风味街带动起来,形成锦州特色和品牌。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业。大力开发建设农家乐、私房菜和特色小吃。发挥中华老字号的品牌效应,使北镇市沟帮子(尹家)熏鸡、北镇市刘家猪蹄、锦州小菜、辽宁道光廿五白酒以及一些地方特色品牌如:庞家水馅包子、杜记馄饨、秦三驴饺子、白家锅烙、人和美糕点等一批传统名牌食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做大做强。

  4.房地产业

  做好“城市、生态、景观、休闲、旅游”等五篇房地产文章 ,以城市房地产为基本立足点,大力发展生态房产、景观房产、休闲房产、旅游房产,大打休闲居住品牌,重点实施“古城品位提升、新区休闲品牌创作、规模适度扩张、 管理精细有序“四大战略行动。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优化和保障住房供给;激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开展为房屋开发交易服务的评估、公正、经纪、贷款等一条龙服务,提高房地产交易的服务质量;建立以廉租房、住房公积金和经济适用住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功能完善、舒适优雅的居住环境;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立透明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商品房年交易量不小于130万平方米,二手房年交易量不小于130万平方米,确保年增长速度不小于5%。到2015年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25%;房地产开发总量5790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5平方米。

  (三)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

  1.金融保险业

  以锦州银行改制上市为契机,加强金融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锦州金融现代化水平。推动对外金融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以银行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品种和融资、结算手段,大力发展新的消费贷款品种,逐步形成服务种类齐全、竞争有序、资信优良、手续简便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到2015年新增3-5家上市企业。

  培育保险市场,调整优化险种结构,积极发展各类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完善保险市场体系。重点加强锦州核心区域、滨海新区及县(市)、乡(镇)金融保险业务的网点建设,为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良好环境。

  2.信息服务业

  深入开展“三百工程”,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活动的深入,重点在我市的石化、冶金、电力、现代物流、光伏产业、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等大中型企业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使这些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科学进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示范工程企业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推动全市企业信息化宽带商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工作,扩大企业受益面,推进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工作,促进企业减排工作。二是要推动“百万农民上网工程”的深入开展。整合科技、文化、党建等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继续完善门户网站、短信服务平台和声讯热线三大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村信息服务最大程度地惠及农民。三是要继续推进“百万家庭上网工程”,加快全市数字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按照省里确定的“企业搭建、政府租用”的建设模式与思路,遵循“需求主导、突出应用”的基本建设原则,推进建设电子政务外网综合网络平台,并推动开展相关应用。五是进一步做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市场建设的协调与督促工作,推动通信运营企业构建高水平、低资费、安全可靠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城市为中心,建设辽西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和辽西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实现网上交易和电子数据交换(EDI),建成“数字锦州”。未来五年,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新颖管理方式,建成以软件产业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增强基地的服务功能和集聚效应,形成集“研发、培训、孵化、交易、展示”五大功能的市级信息服务业产业平台,到2015年,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10亿元,增加值超过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培育2个以上年经营收入超过亿元的大型软件企业。

  3.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广播电视业

  利用高校资源,扶持高校发展,为高校服务社会创造便利条件;加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努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整合中小学教学资源;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鼓励创办不同档次、各具特色的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

  充分发挥我市文化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重点抓好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建设,发展媒体传播业、演出娱乐业、文化艺术品交易业和文化旅游业等,初步形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框架。到2015年,在全市培育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九大系列文化产业年经营额达50亿元,年均增长5%,使锦州成为环渤海沿海城市群中的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实现文化产业经营额2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

  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完善三级急救网络体系,加大卫生资源的整合力度,构建新型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科技含量,突出特色,打造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品牌,构建“一个中心、十个专科”的城市医疗卫生发展格局;大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体系。

  利用体育资源,承办市级、省级和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等比赛项目,不断完善壮大以竞技体育、体育培训、场馆经营、体育彩票及体育劳务等为主体构成的体育产业体系,巩固壮大优势项目和品牌项目,打造我市乒乓球、羽毛球体育名城;加强广播电视系统建设。规划建设高档次的电视发射塔。

  4.会展业

  加快建设万博国际文化体育会展中心;完善辽西古玩商城会展设施;优化会展环境,提高会展质量,积极举办和承接展会;逐步提升辽西区域工业品、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功能;努力把北方农展会、锦州古玩展等办成名牌展会。到2015年,我市会展交易额力争突破60亿元,逐步形成以会展业为主导,以中介服务和广告业为支撑,其他商务服务为补充的商务会展服务业体系。

  5.旅客运输业

  完善城市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增加线路和交通工具,满足市民出行要求。规划建设锦州市客运中心站、松山新区客运站、开发区客运站、汤河子客运站等,增加设施,完善功能,大力发展长途旅客运输业。使旅客运输业具有快速化、直达化、立体化、综合性等特点,方便、快速的集散旅客,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使旅客运输服务更加安全、便捷、舒适和高效。大力发展民航客运业,加快推进新机场建设。

  6.中介咨询服务业

  进一步发展会计、律师、审计、公证、咨询、市场调查、资产评估、营销策划、职业介绍、经纪与代理以及行业协会、农场合作社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联合,扩大规模,壮大实力;规范经营,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积极扶持为“三农”服务的中介组织,重点围绕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示范、培训和推广,加快发展一批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鼓励发展涉外中介组织和经纪人,不断完善资金、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体系。

  7.社区服务业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增强社区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服务业,将发展社区服务业与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加强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并纳入城区建筑规划。重点抓好家政、托老、保健、保安、文化娱乐等社区服务业。每个社区要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和若干个社区服务站。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努力向“数字社区”迈进,基本实现社区就业服务、家政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推进服务业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

  1.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坚持依法行政。实现政府职能由“重审批”向“重服务”转变,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按照政企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分类管理,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纠正行政干预市场的行为,避免对企业交叉检查。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渐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标准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2.加大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改革力度

  以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推进服务领域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对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等行业的经营性事业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制,实行企业化运作,鼓励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实行服务外包。但公立医院须按国家确定的改革方向和原则进行运作,确保其公益性。

  3.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积极鼓励具有资质和条件的非国有主体在城市基础设施、卫生、体育及技术服务等领域扩大投资。打破部门、行业垄断,消除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不合理限制,对民间投资实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和特许等方式,参与服务领域的投资与经营。培育和发展一批牵动力强、知名度高、实力雄厚、经营规范的大型服务业民营企业。

  (二)实施品牌战略,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品牌化

  1.构建产业集团

  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落户我市,带动提升我市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政策培育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培育支持机制,通过政策倾斜、服务帮助,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打造“锦州服务”品牌,为领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创造条件。规划期内通过外引内联,培育10个产权明晰、品牌优势明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的龙头服务企业集团。

  2.推进品牌建设

  实施名牌服务战略,推动服务品牌建设,形成培育、发展、宣传和保护名牌的氛围。建立支持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老字号”振兴发展,推动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做优做强。培育创新文化、旅游、会展、餐饮等新的服务品牌。鼓励品牌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以服务品牌为媒介,输出服务,扩大市场空间,放大品牌效应。建立完善名企、名牌评选工作制度,推进服务业品牌化建设。

  (三)完善政策体系,促进服务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1.用好用活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集成和导向作用

  认真梳理国家、省和我市已经出台的与服务业有关的政策措施,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落实本部门职责及推进本行业发展,研究已有政策的落实措施,特别是要抓紧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和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辽委发〔2008〕11号)。综合利用产业政策及规划、财税、信贷、土地等手段对重点发展的服务业进行扶持。将政策扶持与统筹协调全市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引导金融、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行业向重点功能区集聚,鼓励商贸服务和物流等行业向新城区和重点产业带集聚。

  2.支持重点行业发展

  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允许符合条件、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物流企业,按照规定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推进商贸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中介服务企业;加快金融业发展,鼓励金融创新;促进科技信息、教育文化、农村服务等产业发展,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企业,跟踪项目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快做大做强。

  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市政府设立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1000万元,作为国家、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国债资金支持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经过市政府考核评定,重点对服务业发展绩效突出的城区、县(市)、产业园区和重点项目给予奖励支持。把握形势,明确导向,加强沟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4.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做好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储备、筛选、申报和规划工作,加快锦凌水库、光伏产业、锦赤铁路、中央大街商业功能集聚区、中央大街地下商场、太阳广场城市综合体、锦州港物流功能集聚区、辽西小商品功能集聚区、国际酒店、会展中心、亿隆国际广场、星月广场、中环广场、茂业百货、东湖森林公园三期改造等服务业或与服务业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积极推进锦州民用机场、城市轻轨、渤海二道等工程,争取早日通过立项和开工。建立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做到建设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充分发挥服务业重点项目的牵动作用。严格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配合联动机制和重大项目评价考核机制。积极整合服务业资源,努力培育锦州银行、大商集团、辽西小商品批发市场等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领军型服务业企业。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1.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服务业组织与管理水平

  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项战略任务。事关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一纲五线”战略目标以及“三年倍增计划”的实现。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强化领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务求实效。

  2.建立目标考核体系,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根据各地区、各行业的特点,逐项分解发展服务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逐项落实到责任部门。加大考核监督力度,对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部门下达服务业考核指标并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及时通报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指标和排序,激励其加快服务业发展。要研究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全市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大项目。

  3、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引导服务业发展

  认真组织实施《锦州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锦州市城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以及《锦州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等服务业发展规划。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体现工作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布局导向作用,搞好重大项目建设,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4、全面掌握服务业数据,加强服务业研究工作

  全面跟踪掌握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模、行业结构、经济效益等基础数据,建立重点功能区监测分析系统,完善各相关部门和县(市)区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加强服务业研究,搞好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工作。

  5、建立健全服务行业协会

  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和原则促进服务行业协会规范发展,重点支持在现代和新兴服务业领域中发展新型的行业协会,加快形成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服务业行业协会群体。进一步发挥传统服务领域行业协会在制定服务规范标准、引导产业升级和拓展业务空间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

  (五)加强服务业人才资源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1.引进和培养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

  积极开展服务业人才的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借助海外人才工作站,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与渤海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和专业人才;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服务业专业人才,建立多元化的分配激励机制。

  2.实施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

  引导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服务业专业教育;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为其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创业和就业,奠定素质基础。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锦州市人民政府地址:锦州市市府路68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科汇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 辽ICP备0512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