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市政协 政务微信|政务微博|政务邮箱|APP|ENGLISH|繁体中文|无障碍浏览
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纲要(2015—2025年)(讨论稿)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2日  来源: 字体:  

  为全面转化锦州发展大讨论工作成果,明确未来发展思路、发展构想、空间格局、主要任务,凝聚发展动力,为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在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总结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成就基础上,特制定《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纲要(2015-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优势

  地缘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关内外咽喉要道,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汇点。处于辽宁西部城市群的中心地位,具有作为区域核心城市发展的潜质。 

  交通枢纽优势突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构筑了立体交通网络。锦州港是环渤海地区一类开放商港,已跻身于中国港口二十强。 

  科教文卫资源丰富。科研、教育、文化具有较强实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居辽西首位。

  三次产业基础稳固。农业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工业门类齐全,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势突出。服务业中商贸流通、金融、旅游等有较好基础。

  (二)发展机遇

  国内经济呈现“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由要素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市发展优势,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国务院出台28号文件以及即将出台的东北振兴新十年规划,明确了东北 “再振兴”的基本战略,为加快锦州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环渤海地区合作深入推进。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东北地区内部次区域合作”,“东北三省西部与内蒙古东部一体化发展” ,这对辽宁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是难得的机遇。

  全市上下呈现空前发展氛围。经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锦州发展大讨论、机关作风百日整顿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等活动,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提神,形成了谋发展、求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面临挑战

  ——城市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发展软硬环境不够完善,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锦州地处京津冀、辽中南两大经济区的中间“低谷”地带,集聚发展要素能力不足,发展依托的经济腹地受到严重挤压。

  ——辽宁西部城市群未形成紧密合作机制,整体对外竞争优势不强。

  二、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的重大机遇,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发展,以促进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为立足点,以深化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为主线,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实力锦州、法治锦州、文明锦州、生态锦州、幸福锦州。

  (二)发展战略

  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开放空间,推进口岸发展和开放。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提高外向依存度,增强我市经济发展活力。

  创新驱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积极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驱动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以港兴市。着力加快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发挥港口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实现港城有机互动,不断提升我市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工业强市。继续扩大支柱产业总量,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优工业结构,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和高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

  生态立市。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完善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三)基本原则

  坚持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在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关键作用的基础上,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

  坚持增量发展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坚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在着力强化产业经济基础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四)发展定位

  总体定位: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

  东北亚层面:

  ——中国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及蒙古国乃至俄罗斯远东地区便捷的出海口; 

  ——东北亚及中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区。

  环渤海地区层面:

  ——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临港加工制造业基地;

  ——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宜居大型滨海城市。

  辽宁西部层面:

  ——辽西重要的科教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五)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000亿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5年,GDP力争突破3000亿元。确保政府可支配财力稳中有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

  城市功能更趋完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切实提升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集聚辐射能力。增强城镇人口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以提升生态承载能力、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为核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山青、水绿、天蓝的宜居城市。

  社会民生明显进步。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安全感、公平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空间格局

  (一)构筑“三大经济板块”产业格局

  主动承接京津冀、辽中南两大经济区辐射。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实现城区、沿海、县域三大板块协调健康发展。

  1、城区经济板块。包括古塔区、凌河区和太和区,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构建 “一轴、一区、三园”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轴”。以中央大街为核心,以古塔区和凌河区为两翼,建设中央大街十里商街服务业集聚区。古塔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科教医疗和总部经济等产业。凌河区着力发展金融、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和总部经济等产业。

  太和区。重点发展特种金属、机械制造等工业。依托锦凌水库生态区,发展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服务业。

  ——石油化工产业园。以中石化锦州分公司为支撑,建成国内重要的炼化、合成材料和高端化学品生产基地。

  ——汤河子产业园(区)。以中信金属、宝钛华神等为依托,打造特种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

  ——紫荆产业园。重点发展动漫软件、IT、物流等产业。建设集行业发展、管理服务为一体的都市产业平台和休闲度假区。

  2、沿海经济板块。包括滨海新区、松山新区和凌海市南部滨海地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是创新驱动的先导区。按照“两区、一廊、双港、六园”展开布局。

  滨海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重点发展化工、汽车零部件、光伏电子、金属新材料等临港工业;发展仓储物流、休闲旅游、机械制造、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滨海大学城,打造科研、教育研发基地。

  松山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保健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商贸物流、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建设科技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一廊”即旅游休闲走廊。以滨海路为纽带,建设集笔架山、人工浴场、世博园、大有温泉和湿地为一线的滨海旅游休闲走廊。

  “双港”即锦州港和锦州航空港。发展港口运输、港航服务及临港物流业。

  ——西海工业园(区)。发展精细化工、仓储物流、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龙栖湾产业园(区)。发展光伏电子及临港装备制造产业。

  ——建业通用航空产业园。发展通用航空配套服务业和通用航空研发制造业。

  ——大有经济园(区)。发展健康食品加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

  ——杏山国际物流产业园。发展集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产业。

  ——白沙湾旅游产业园。发展集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

  3、县域经济板块。包括黑山、北镇、凌海和义县,具有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建设园区为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突出本地资源特色,推进服务业发展。快速提升经济总量。

  黑山县重点发展以粮食、花生种植,蛋鸡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以绿色芳山、雨润生物蛋白和圣源食品为龙头企业的花生、杂粮、肉食品加工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庞河产业区为主,构建东北农业机械制造基地。依托杂粮交易、农畜产品和居民生活用品等商贸物流优势,构筑贯通锦州连接沈阳北路的物流经济圈。

  北镇市重点发展以葡萄和蔬菜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以五峰米业、金实集团和尹家熏鸡为龙头企业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沟帮子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国家级石墨精深加工产业园。依托医巫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蔬菜批发、葡萄鲜储等特色资源优势,形成以文化生态旅游、农产品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格局。

  凌海市重点发展以达莲海产品养殖、生猪养殖和百合小菜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出大有、大凌河、双羊等工业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健康食品加工、新能源、金属材料、航天航空内饰件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依托温泉、海洋、湿地等资源优势,开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观光业。发展仓储物流业,建设双羊综合物流园区。

  义县重点发展以辉山乳业乳制品及奶牛养殖和干鲜果品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七里河开发区、九道岭产业区建设,构建健康食品、机电装备、精细化工、冶金材料、资源开发等产业集群。围绕冷链物流、粮煤经销构建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凌河生态旅游经济带和国家级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二)构建“一带、双核、四城、多点”城镇发展格局

  优化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基础设施有序建设,促进城镇产业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引导人口集聚。

  “一带”。包括松山新区、滨海新区的渤海大道、龙栖湾大道两侧沿线及中间地带。重点建设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站综合服务区、凌南服务业集聚区和南山生态保护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承接城区人口、功能和产业转移。建设南连滨海新区、北接城区的新城区。2020年,松山新区人口达到20万;到2025年,松山新区人口达到25万。

  ——主城核心功能区。包括古塔区、凌河区和太和区建成区。是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主城核心功能区要实施“南扩、东联、西进、北展”城市发展战略,南部向松山新区扩展城市空间,东部与凌海相联实现“锦州凌海同城化” ,西部向太和区拓展空间,北部结合朝盘客专(哈大、京沈客专连接线)锦州北站建设延伸北部空间。按照老城区“做减法”、新城区“做加法”及优化空间、提升功能、提高品质、疏散人口的思路实施城市建设。

  ——滨海核心功能区。主要指滨海新区。优先发展滨海新区建成区,打造滨海新区核心区。逐步向北连接松山新区,向东辐射龙栖湾、建业和大有经济区。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在科学划定海岸生态保护区的前提下,按照临港产业、生活居住、休闲旅游空间布局,建设滨海新区。2020年,人口达到15万;到2025年,人口达到20万。

  “四城”。即黑山、北镇、凌海、义县县城区,是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引导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转移重点集聚区。

  “多点”。为黑山、北镇、凌海、义县域内的重点镇及特色镇,既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转移的集聚区,也是农业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配置的重要节点。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

  构建和完善具有锦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六大体系”,在辽西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力争跨入全国农业发展的先进行列。

  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保持和争创一批国家级粮食、生猪、蛋鸡、蔬菜、水果、水产生产大县;保持和争创一批国家、省级设施蔬菜、标准果园、畜禽标准化养殖、水产健康养殖以及耕海牧渔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一批“锦州苹果”、“锦州小菜”、“北镇葡萄”、“黑山花生”等具有国家级地理标志性优质品牌。2020年,全市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亿斤;到2025年,全市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0亿斤,蔬菜、肉蛋奶、水果、花生、水产品产量进入全省前列。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产业化、园区化、规模化促进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以粮食、蔬菜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两大产业。2020年,建成5个农产品加工园区,6个加工产业集群和5个物流产业园;到2025年,建成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6个加工产业集群和10个物流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业和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千亿元以上。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20年50%的农户进入新型农业组织;到2025年60%的农户进入新型农业组织。

  增强农业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实现农、林、牧、渔业保险全覆盖。积极创新农业信息现代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网购物流业,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培育和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创新引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

  培育建设润滑油添加剂生产基地;氟化工生产基地;钛及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东北最大的光伏生产基地。 

  全力推进以6大产业集群、9个工业园区、培育壮大20家龙头企业和100家成长型企业为重点的“6921”工程。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强做大一批产业集群。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80亿元;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20亿元。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依托古塔区石油化工产业园、滨海新区西海工业区石化产业及储运基地、义县添加剂和氟化工基地,优化整合各种要素条件,延长产品链。

  ——钛及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太和区汤河子产业区围绕钛白粉和金属钛上下游产品,做强钛系,延长锰系产品链;义县九道岭产业区做大镍系产品;滨海新区西海工业区及凌海大有经济区重点发展钼系产品。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滨海新区西海工业区侧重生产汽车发动机和汽车底盘及相关产品;松山新区侧重发展汽车服务业;太和区汤河子产业区侧重发展特种车制造;黑山庞河产业区重点生产农业机械;北镇沟帮子工业园区车用曲轴加工;凌海大凌河工业园侧重发展汽车节能器、厢体和轮毂等零部件制造。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北镇果蔬米业及畜禽加工、义县乳制品与休闲食品加工、黑山肉食及农副产品加工、凌海健康食品加工、滨海新区玉米加工等产业,形成粮油、畜禽、果蔬、乳制品、海产品、花生6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光伏新能源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滨海新区西海工业区和龙栖湾产业区,重点发展硅基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依托松山新区和古塔区,做大船舶导航、电器电力及自动化设备、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集群。依托松山新区上海复兴生物医药园,生产奥德金、邦亭系列产品,开展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及产业升级。发展农产品有效成份提取。

  做大做强建筑业。提升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施工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初步形成以建筑施工、安装为主,以建筑机械、材料、产品出口为辅的外向型产业格局。2020年,重点培育3家以上大型或综合实力强的建筑企业集团;到2025年,重点培育5家以上大型或综合实力强的建筑企业集团。

  3、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发挥地区经济的支撑作用

  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占比达到43%;到2025年,服务业占比达到48%。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依托锦州港和锦州湾机场及太和区城郊区域,整合锦州市域内多种物流优势要素,重点发展集装箱联运、电商物流及冷链物流。

  ——金融业。吸引金融机构在锦集聚,发展各类金融新业态。重点发展产业金融、区域性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和航运金融。

  ——旅游业。围绕 “三带九区五镇四十八景” 旅游总体布局,重点发展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金色宗教旅游、蓝色海洋旅游、银色冰雪温泉旅游。

  ——科技服务业。建设科技研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以建设“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为抓手,支持云技术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

  ——会展业。做大地方特色展会。培育会展业市场主体。提升展会活动的档次和水平,培育一批经济支撑力强、影响和辐射力大、拉动锦州发展的品牌展会。

  (2)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健全和完善商品流通体系,提升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品牌街路的规模和档次。扶持小微商贸企业,做大做强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连锁、超市、名品名店、网上商城等新型经营业态。发展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餐饮住宿业。

  ——房地产业。建立以普通商品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为主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居住质量。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6平方米;到2025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

  (3)拓展壮大新兴服务业

  ——健康养老业。建成集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应急救援等于一体的养老服务信息化网络系统。加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规范家政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全市养老、社区生活照料护理等服务提供 7000个就业岗位;到2025年,全市养老、社区生活照料护理等服务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

  ——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介锦州特色文化品牌产品,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全国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推进锦州世博园、北镇省级文化旅游集聚区、凌海九华山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体育旅游和体育竞赛等体育休闲产业。推动体育用品业由商贸环节向研发、生产、会展环节拓展。促进体育消费,推进市体育产业园区建设。

  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家政、商务、咨询、医疗等服务业。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新动力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行纵横贯通的网上并联核准、联动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强化政府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职能。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研究推广政府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事务性管理服务。

  全面改革创新,培育市场新的增长点。全面推动制度创新。培育市场化创新机制。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市场的全面改革创新。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各种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配套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加快松山新区科技城、滨海新区大学城等创新载体建设。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培育技术市场。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形成研究开发、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和企业良性互动状态,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不断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善和规范出资人制度,加快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大力实施经营性资产资源整合、集中统一运营和企业重组,组建和发展若干产业集团,将资产和资源向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及关键领域配置。鼓励出资企业与域内外国有大型优势企业之间的股权置换,鼓励民间投资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制为私营企业。推进构建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企业孵化器基地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混合所有制及民营企业集团。

  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实施机遇,发挥滨海城市以及辽西蒙东出海口的区位优势,拓展东北亚经贸通道。规划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挥对外开放重要载体作用。重点做好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引导企业加大境外投资力度,不断提高对内对外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调整优化外贸结构,鼓励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产品进口。

  (三)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政府促进与市场配置结合,稳定就业与扩大就业并重。以促进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就业。以推进非公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参保重点,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待遇水平。构建现代化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综合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发展城乡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加快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所有县(市)区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省“基础教育强县(市)区” 标准。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到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2个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支持大学集聚发展与校地合作创新工程。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确保全地区教育投入占地方财力的比重年均不低于13%。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数字卫生、智慧医疗为主题,以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锦州市中心医院为龙头,做大医院规模、做实基础医疗、做强公共卫生、做优健康管理。建设市公共卫生应急中心。推进专科医院建设。在滨海新区建设三甲医院。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2020年,培育国家级重点专科3个,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5岁;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重点专科5个,人均预期寿命提高2岁。

  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繁荣文化艺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推进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完成义县奉国寺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工作。建设锦州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重点发展特色体育项目。

  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020年,引进100名创业领军人才、100名创新领军人才。吸引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来锦创业。加快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吸引10名以上院士进站。扶持现有 “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省攀登学者等高端人才向更高层次迈进。规范和完善人才评选制度,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创业平台。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促进社会稳定进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和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为支撑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发挥保民生、兜底线作用,确保困难群体应保尽保。2020年,鼓励扶持建设覆盖城乡,公办、民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220家,养老床位达到2.5万张;到2025年,鼓励扶持建设覆盖城乡,公办、民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300家,养老床位达到3.5万张。

  创新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建设“文明城市”为总目标,打造“文明、整洁、优美、有序、安全” 的新锦州。提升政府监管能力,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形成城市网格化管理新格局。建设数字城管平台,实现城区数字化城管全覆盖。完善城市管理体系。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严守生态红线,确保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编制《锦州市生态功能区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打造绿色生态屏障。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加大湿地建设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城市绿地建设,重点开发建设南山生态公园、两河绿色长廊及士英公园、配水池公园等公共绿地。建设锦州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地质环境资源。开展大小凌河和绕阳河锦州境内流域综合整治,构建区域生态轴。2020年,全市境内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5%;到2025年,全市境内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逐步恢复锦州近岸海域生态功能。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准入标准,建立源头控制制度。对涉保护区类、生态类、重污染类项目,强制进行环境监管。淘汰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和污染物低排放。实施循环型农业示范载体建设工程。2020年,万元GDP能耗降低率达到12%以下。

  解决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促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抓好大气、水、土壤、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园工程建设,健全医疗废物处置机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5 %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地表水和地下水饮用水源达标率均达到 100%;到2025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优化老城区市容环境,提升城市综合品位。加快老城区改造,扩展公用用地空间,适度疏解过密人口,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公用设施不足等问题。强化综合整治,美化靓化城市环境。围绕“两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造鲜明的城市核心区景观形象,提升城市综合品位。

  (五)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强化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重点加强太和区、滨海新区、松山新区和黑山、北镇、凌海、义县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区功能;以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设施和环卫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城镇化试点工作,不断提高城镇吸纳人口能力。

  引导农村过剩人口有序向城镇移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将过剩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通过科学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引导,借助农村宅基地政策、土地承包政策的驱动,增强各类产业园区、城镇服务业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城镇服务业,尽可能吸纳更多的相对稳定的劳动力就业。

  确保进城农民享受市民待遇。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为城镇居民。建立平等统一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完善农村中小学校、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

  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2.5%,城镇人口达到190万;到202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人口达到215万,古塔区、凌河区全域实现城市化。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海港建设。按照“一港双区”总体布局,形成笔架山港区、龙栖湾港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科学联动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锦州港东北亚海运重要节点的集聚辐射作用,巩固北煤南运重要出海通道和我国内贸粮中转第一大港地位, 2020年,港口吞吐量达到1.45亿吨;到2025年港口吞吐量达到1.8亿吨。打造煤炭、石化、粮食、集装箱四大物流园区,完善承接临港重大项目的基础条件,集聚大型临港项目落户。加快港口优化升级,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在新港区推行“前港后厂”发展模式。加快港口外部铁路及港、区、城际公路通道建设。

  空港建设。努力做强做大锦州湾机场,稳定巩固机场现有航线航班,逐步提高航线网络辐射面,形成较为完善的航线网络布局。2020年,锦州湾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80万人次;到2025年,锦州湾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90万人次。以锦州湾机场为核心,构筑“东翼发展支线航空,西翼发展通用航空,南部形成沿海航空文化观光走廊”的总体布局,发展航空物流和通用航空产业,将机场打造成辽西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通用航空运营基地和航空物流基地,打造成全省重要的通用航空产品制造基地。完善机场基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机场与城市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的规划建设衔接。

  铁路、公路建设。积极推动中蒙铁路通道建设,争取纳入国家相关规划。积极配合锦州至白音华铁路开工前准备工作,做好京沈客专朝盘连接线等国家铁路网建设的协调工作。支持秦沈客运专线凌海南站扩能项目建设。公路建设紧紧围绕城镇发展格局,以促进滨海新区发展,强化“双核”空间联系为重点,增强“四城”、“多点”之间以及产业功能区之间的快捷联系。积极争取沈阳—黑山—北镇—义县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规划新建、扩建公路客运和货运站。

  能源设施建设。优化城市供热布局。深入推进“一县一热源 ”。鼓励重点乡镇、工业园区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建设。配合华润电力新机组投产运营。规划建设滨海新区2台35万千瓦和大唐热电二期热电联网及凌南、凌西热源厂工程。加快实施天然气建设工程。积极推广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的广泛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结合城市建设和新区发展,加快城乡电网统筹发展,升级改造农村电网工程,电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提升供电能力。

  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水土保持、河道生态、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等工程建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大力提升城市管网日供水能力,改善城区生产、生活用水质量。完成锦州市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辽西北供水二期配套、水资源封闭地下水取水及监控设施等工程。建设滨海新区供水工程。围绕锦凌水库打造生态示范区工程。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区道路网新建和改造力度,实施锦州市中环西路、外环路、新民街、广州街小凌河大桥、滨河路三期、徐州街及穿越小凌河通道等城市道路工程。加快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升级,确保城市安全。加快推进老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完善滨海新区污水处理。建立全市性中水回用系统。完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发展绿色智能公交。确保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地方财力的比重年均不低于7%。

  (七)完善法治体系,建设法治社会

  发挥民主政治基础作用,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发挥政协民主政治基础平台作用,健全人大主导立法工作机制。坚持科学民主立法。遵循立法规律,注重立法质量,严格立法程序,保证地方性法规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要立足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立法。发挥地方立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若干规定》。明确行政执法机关职责权限。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积极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全面实现政务公开。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坚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进一步健全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体制机制;推进审判、检察委员会改革,大幅减少个案指导;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减少自由裁量权,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推进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改革,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建立案件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体系。全面推进审务、检务、警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流程、结果和生效的法律文书。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继续抓好普法工作,提高普法质量和水平,实现城乡普法100%覆盖。深化平安锦州建设,把法治方式贯彻于平安建设全过程。全面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保障群众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五、保障措施

  加强党对《纲要》落实的领导。县(市)、区党委和市直各党组要把《纲要》的落实列入工作议程,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发挥《纲要》指导作用

  建立健全《纲要》实施衔接机制,把《纲要》与有关建设计划和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各级政府要结合《纲要》,制定“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根据《纲要》的规划内容,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相关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在重要资源开发、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要与规划要求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建设上科学合理。

  (二)完善《纲要》管理体系

  用《纲要》作为总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多规合一”。衔接各县(市)、区发展规划,科学构建各类规划之间密切衔接、规划内容高度协调的地区规划体系。

  (三)加强《纲要》实施监督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社团等的监督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形成全社会关心《纲要》、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确保《纲要》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得到落实。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锦州市人民政府地址:锦州市市府路68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科汇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 辽ICP备0512121号